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具体活动】校青年教师微课题展示(心理类)

来源:乐天使fun88 时间:2024-11-08
 

乐天使fun88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人:                赵雪梅                                 

一、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类积极特质、积极体验和积极机构的心理学分支,它强调研究和促进个体的幸福感、乐观、希望、感激、宽恕、勇气、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等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倡导通过增强这些积极因素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整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积极心理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Seligman与Csikszentmihalyi等先驱者的研究,详细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如优势利用、幸福感提升及心理韧性培养等,并探讨了这些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并增强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Dweck的“成长心态”理论指出,相信能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长期的成功。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成长观念。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积极心理学也逐渐成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周友焕,李春兰(2014)指出,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教师应积极运用相关理论,对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顾银(2015)认为,高中生面临着严峻的高考压力,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极大制约了高中生的健康发展。黄英(2023)指出,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式干预,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等五项教育实践方案,可以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在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2.研究的价值

1)学术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中生群体中的适用性,为构建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1)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如乐观解释风格、心理韧性、感恩心态等,并评估这些概念在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潜在价值。

2)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情绪管理、积极关系建立、个人潜能挖掘等,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3)通过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评估这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对其情绪稳定性、社会支持系统及整体生活满意度的改善效果。

2.研究的内容

1)积极心态的培育与巩固:研究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并巩固学生的积极心态,如积极归因、乐观思维等,并探讨这些心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应对挑战与逆境的策略:分析高中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与逆境时,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策略进行有效应对,如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培养等。

3)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4)教师角色与专业成长:分析教师在积极心理学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专业成长路径,探讨如何通过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师的积极心理学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研究的重点

1)研究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如优势、乐观、感恩、希望等融入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2)评估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包括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等方面。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首先,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其次,进行文献回顾。搜集和分析现有的关于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研究空白。接着,设计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然后,在选定的高中实施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案,并收集相关数据。之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评估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案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2.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首要任务是确立清晰的研究目标,明确希望通过研究解决哪些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问题。接着,设计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并确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工具。

2)实施阶段

进入实施阶段后,按照研究计划开始执行。这包括向选定的学生群体发放问卷,组织小组讨论或个别访谈,以及收集其他相关的数据。同时,密切关注研究的进展,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或问题。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软件或质性分析方法,提取出关键的研究发现。然后,将这些发现与研究目标相对照,评估研究的成效和局限性。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清晰地呈现研究过程、发现、结论以及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意义。

3.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模型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收集高中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态度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等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为教学实验和行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教学实验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照实验组和控制组,评估积极心理学教学对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4)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通过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注重积极情感的激发,鼓励学生体验并表达正面情感,如喜悦、满足和成就感,以促进其情感健康发展。

2)倡导积极行为的培养,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3)引入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如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等,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积极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优势和潜能,而非仅仅关注问题和缺陷。通过这一视角,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2)研究方法创新: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深入探讨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3)操作方案创新:设计了一系列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活动和课程,如感恩日记、优势发现工作坊、积极心态训练等,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个人优势,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积极心理学的原则。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2025.10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中期报告

2026.04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26.08

最终成果(限3项)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调查报告

2024.12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论文

2026.02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2026.08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申报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保障条件:

1.基础保障:本课题研究拥有大量的调查分析的数据和基础,包括资料数据、经费支持等基础条件。

2.组织保障:学校对于研究的重视程度高,整合了各方资源去支持本次研究,包括所有需要的条件,为研究的开展保驾护航。

3.物质保障:学校为对于本次的研究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包括研究场地和所需设备的提供,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力的支持。

4.实践保障:课题研究分为不同时间阶段,课题组研究成员将从各方面给予最大的保障。

5.教师条件:该项目的人员是具有多年经历的一线骨干教师,具备相当深厚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14.DOI:10.1007/978-94-017-9088-8_18.

[2]Dweck C , Leggett E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2):256-273.DOI:10.1037/0033-295X.95.2.256.

[3]周友焕,李春兰,冯晟.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8(1):3.DOI:10.3969/j.issn.1001-7070.2014.01.033.

[4]顾银.积极心理学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学子:理论版, 2015(22):1.

[5]黄英.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高考, 2023(14):38-41.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