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将进酒》第一课时

来源:乐天使fun88 时间:2024-10-31
 

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学期高语文学科导学案

将进酒》第课时

研制人:陆安琪  审核人:陈李莉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10.21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

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词名作进行精读,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一、内容导读

1.写作背景

约作于天宝十一载,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2.资料链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情,写尽人生。诗和酒同李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看看杜甫眼中的李白。(《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在西域读李白》: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李白和岑勋、元丹丘的友谊

岑勋生平不详。李白在《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中称他是“相门子”,但文献上没有记载。李白的同代人岑参有“吾门三相”之说,这里或许是诗人有意附会以抬高他的身价。后来隐居鸣皋山。《河南通志》说此山在嵩县东北50里。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11首。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正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出,他又常到别处去隐居或修炼。例如,“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说明他在西岳华山修炼过;从“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可以看出他还到过四川。

李、岑、元三人相聚饮酒之事,在《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诗中有生动的记载。全诗如下: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余未相知,茫茫绿云垂。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墀。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将进酒》很可能就是这次酒宴上的祝酒辞。

3.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素养导航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背诵全诗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问题导思

任务一:整体感知感受诗意

1.诵读诗歌,把握节奏

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1.《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请你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

2.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

   

任务二:研读诗句,把握情感

1.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2.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劝酒”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课后导悟

1.落实重点字词,背诵诗歌

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

酒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有时就同影与形一样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已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催生文字的酵母。酒与饮酒活动,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酒文化影响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国古典诗词中必然会产生许多与酒有关的美文。鉴于此,小编决定带您一起畅游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追寻其文背后的点滴故事,细数那些如痴如醉的饮酒名篇。

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唐诗中写酒的诗作繁多,从它对酒和酒器的称谓便可探知一二。诗歌中酒的别称丰富多样,且区分细致。清酒叫“醥”,浊酒为“醪”,苦酒作“圣”,红酒作“醍”,白酒当“醙”;未过滤的酒可称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酒醅和醽醁等;而酿造材料不同,酒名也不同,葡萄酒、菊花酒、黄花酒、桂酒、竹叶春和梨花春等等,不胜枚举。与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纷繁多样,盛酒之器有缸、瓮、尊、罍、瓶、缶与壶等,饮酒器具有杯、盅、壶、卮、盏、钟、觞和碗等。

唐诗中不仅酒与酒器名称多样,其饮酒场合也十分丰富。

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

    再次,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最后,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

总之,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学期高语文学科作业

将进酒第一课时

研制人:陆安琪   审核人:陈李莉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24.10.21 作业时长:45分钟

一、巩固导练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钟鼓玉(zuàn夫子(cén流(bēn

B.扪历井(shēn) 噫吁) 轻qiú

C名钓誉() 恣欢xuè) 金zūn

D羊宰牛(pēng进酒(qiāng) 恣suī

2《将进酒》中下列加点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会、须,皆有应当之意。

B进酒,杯莫停     将:请。

C斗酒十千恣欢谑     斗酒:比赛喝酒。

D古来圣贤皆寂寞     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4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

5.《将进酒》中运用“陈王昔时宴平乐”的典故的作用是(

A.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美好的追求。

B.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表现现在生活的自在。

C.借陈王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D.借陈王曹植的典故感叹今非昔比。

6理解性默写

1)《将进酒》中写曹植设宴饮酒、豪情满怀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5)《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了黄河的浩大声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6)《将进酒》中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导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下列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

B这首诗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内核。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D诗的开头四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意境,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8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黄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应尽情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空对天上明月。正因为人的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人海那样一去不复返,所以应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表现,流露出了他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仕的积极的思想感情。

三、选做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诗人与酒

洛夫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淡,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⑤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9.作者说,小时候读《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

10.说说第四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1.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四、补充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建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伴随着这五个阶段的发展,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了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和商王朝之前近500年历史的夏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基础,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衔,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全面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历史上,以黄河区域为中线,以万里长城和丝绸之路为两翼,形成了中国古典文艺史中,主题、题材、形式、作品质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最早、最多、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辉煌的富集区。

黄河就是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今天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专业文艺工作者,其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的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横下心、不浮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摘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的、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人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

1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此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已经形成。

C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

D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14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将进酒》《使至塞上》《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

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5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