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优秀作文学习
研制人:翁娟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11.01
阅读建议:
1.学习优秀作文,总结单概念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2.学习优秀作文的框架结构、逻辑说理。
3.学习优秀作文的典型恰当举例。
点评要求:
1.请给每篇作文按照打分标准(见作文纸)打分。
2.任选两篇,每篇点评字数不少于80字。
3.可从标题、开头、材料、说理、结构、语言、结尾等角度分析,不求全面。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课上向同学们讲演,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去水水复回,花落花无缺
高二(12) 熊 婕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去水水复回,花落花无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把握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李白观黄河之水从天而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有人见花落成泥碾作尘。流水何曾复回?花落又何曾无缺?
孔子站在岸边,见流水匆匆,是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不会回头,是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亲眼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应当相信自己的眼睛。面对新时代的基层工作视察,党要求实施“三不”原则,即不提前告知,直接深入基层,亲眼去看,亲自去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是这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眼见为实,见的必须“实”,透过形式主义,直击问题根源。
花落成泥,可龚自珍却在见到这幅景象时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生代代无穷已,流水去后又会以降雨、降雪等形式回来,花落成泥后又滋养出了下一代的芳华。因而流水去复回,花落花无缺。难道眼睛真是最具欺骗性的东西,往后连自己的眼睛也不能信?不然。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人眼并不具有主观能动性,欺骗我们的不是眼睛,而是我们简单僵化的思维,只见表象,不见本质。
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火车,以为是什么喷汽的铁怪物,吓得四处逃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求我们积极思考,大胆求证,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如今,“复兴号”“和谐号”穿梭在中国各地,中国人心里只剩自豪而无惊恐。相信自己的眼睛,同时也要勤于思考,挖掘所见本质,并将其为己所用,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当下,国家施行“双减”政策,许多人盲目相信自己所见的“躺平趋势”,却忽略了政策背后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此“所见”即“不实”。当我们见到新事物,应先问一问自己,所见是否为实?长记去水水复回,花落花无缺。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眼见难为实,探索揭面纱
高二(14)经明缘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眼见难为实,探索揭面纱”。
我们都说眼睛是我们的一扇窗户,它为我们传递了来自外界的大部分信息,将人间的悲欢、世间的美景带给我们,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通道,它是我们最值得依靠的朋友。但这个朋友,真的那么可靠么?
网络上常会出现这样的图片,一个由很多的图案构成的一个旋涡型的轮廓,我们用眼睛盯着它看会感觉到这个旋涡一直在不停地旋转。其实这只是一个静止的图象。可见,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生活中,因为各种亲眼所见而引发出人际间一系列的争吵和分离,都是因我们过于相信眼见为实的观念,而忽略了我们眼睛所见的内容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甚至,有时因为它,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眼睛毕竟只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感官,它有自己的局限性。眼睛的原本功能会受到一些针对它的技术、技巧的影响,大脑就会据此传达错误的信息,旋涡网图便是利用眼睛的功能误导的例子。“看得越近,看到的就越少”,你越用力凝视某物,就越会错过聚光灯周围的事物,而秘密活动其实就发生在那里。魔术师非常清楚我们都过于信任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在表演中借助声、光、电、影甚至是性感女郎等诱惑因素把观众的吸引力从关键的秘密动作上转移开,用“障眼法”制造炫目的表演。
而有时,人的主观习惯也会给眼睛蒙上一片面纱。就像戴着VR的眼镜投入到了虚拟世界,如果我们不自主地摘下眼镜,而是以原有的习惯继续开动,不深入探索,那么便会陷入"欺骗"之中。一代英雄少年郎项羽,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刘邦,没有自己英勇善战,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认为他软弱可欺,便坚信他会向自己臣服。所以他面对赔罪的刘邦便放松警惕,以致范增精心布置的鸿门宴付之东流,而自己最终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由此观之。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主动跳出习惯的包围圈,去思考去探索,才能解开蒙在眼睛上的面纱。
此外,我们片面的视角也会造成眼见为虚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有些民事纠纷,因为某件事起了争执,一方先动起了手,而另一方在防范时推了对方,围观群众只看见后者的动作,竟将受害者的一方看成了恶人。热门话题“扶不扶”一开始不就是被片面的视角所带偏,才引发了后面的争议吗?现今网络上经常有人利用视角偏差,讲述不完整的事实,引发网友下场参战,从而自己获利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秉持“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的原则,不能因为片面的视角沦为他人的工具。
眼见并非为实,过于依赖所见,被事物的表面所诱惑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为减少它,我们需全面地了解事物,再深入探索,才有可能获得真相与真理。作为新时代青年,同学们,让我们怀有探索的精神,思考质疑,一起揭开挡住我们看世界的神秘面纱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生洞彻之眼,闪理性光辉
高二(16) 陈逸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洞彻之眼,闪理性光辉》。
佛家有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海是海;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三则曰看山还是山,看海还是海。这三“看”的三境,实际上是对于客观事物辩证思考的不断拔升。有人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抑或亲眼所见,亦非真实。隐藏在“看”背后的,是对于自我思考的讨论。
窃以为,无论是听还是看,都是了解客观存在的渠道,真正重要的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应——意识正确与否。唯有拥有正确的意识和思考,才能迸射出理性的光辉,拥有洞彻之眼,尘滓蠲尽而光生其间。
一境“看山是山,看海是海”,此时的“看”仍停留于生理基础的标准上,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眼见为实的“实”——现实。但现实背后往往隐藏着纷乱芜杂,此时纯粹不掺杂思考元素的“看”是无法获取其中的真相的。人们也大多停驻于这一境界,只轻信他们看到的浮于表面的所谓事实,于是造就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故。河北邢台寻亲男孩刘学州在社交平台发布近7000字遗言《生来即轻,还时亦净》后服药自杀,后经抢救无效去世。他生前,许多网友仅凭他生母的一面之词对其进行网络暴力,致使其自杀。直到长篇遗言的发布,人们才了解这位年轻男孩短短一生的辛酸苦楚,再想补救,已无济于事。
我们不得不感叹人云亦云之可畏。为防止这种“听风就是雨”的乱象,就需要第二境,这其中的“看”已经加入了自我思考,开始触及事物的本质。世人皆晓三国风云变幻,神军师诸葛亮透过时局看本质,通过观察及理性分析思考,辅佐君主叱咤风云;世人皆知当今国际局势动荡,部分国家在战争中颠倒正义与不义的双方,企图抹黑对家掌控国际舆论形势,依然有像巴勒斯坦年仅十一岁的战地记者苏马亚·乌沙一样的人四处奔波,揭开人们眼前的欧根纱,向他们展示真相。达到第二境,理性思考分析,才能不“乱花渐欲迷人眼”,才能“吹得黄沙始到金”。
生洞彻之眼,闪理性光辉。愿我们都能看到山后的重峦,看到海那边的平坦。看透本质后,却仍拥有“看山还是山,看海还是海”的通透初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网上优秀作文(非演讲稿)
1.真知灼见,需亲眼所见
如今是盲目跟风的时代。手指轻动,微博便转发了。一个泄怒,万人慨之,一人不幸,万人哀之。但早在五四运动大潮中胡适便指出:“今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但仍有 许多人流连于他人的见解,反刍同类人的意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丢弃别人带给我们的世界吧,我们需要亲眼所见,我们需要以自己为视角的真知灼见。
盲目的听从,不仅无法真切认识本质,还会带来个体意识的矮化。梁文道说:“许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的确,众人之见,未必是亲眼所见,大多只是以他人之见来享受视觉的快乐。浮躁的网民习惯群起而攻之,但未尝不是有胆识之人的附庸?偶尔兵分两路以成所谓的“思辨”,但未尝不是慢慢演替为立场之争?我 希望世人从大众视野中脱离去开拓个体的独立视角,去塑造敢于自见的个体意识,正如康德所言:“有个性才是个人。”
相信自己的眼睛,有赖于善于观察与乐于发现的习惯,也需果敢的质疑。列夫·托尔斯泰从不相信纸上的社会报道,也果断放弃优渥的生活而去乡下务农,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去体察民生疾苦,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为视角去洞察人性深处。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仅是视觉的乐趣,还会带来独到之见。陈丹青坦言下乡的日子使他有机会认识生活,从而塑造了今日别具一格的画风;牛顿的质疑也源于他相信己见而非书上之理,万有引力定律即是从眼睛到思维的完美体验。相信自己的视角,便发现一切。
而对自己所见之肯定与信任,还需独立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和个体觉醒为个体的视野提供了保障,为个体能脱离大众审美而追求真知灼见保驾护航。
也许有人说,眼睛是易将人欺骗,但我以为,亲眼所见才是自己所处的世界,他见永不比己见更有说服力。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因他者带来视觉误差,源于对个人视野的享受与个体意识的觉醒。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相信自己的眼睛,便有了无数不一样的世界,和而不同的看法,与无数卓尔不群的真知灼见。
2.莫让一叶障明眸
上帝赋予了人类一双明眸,给世界带来了五彩缤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了解时事变迁,世间冷暖。眼睛是我们最信任的朋友,却也是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欺骗是可怕的,唯有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被眼睛欺骗祸害无穷。因为信任,所以缺少防备,缺少“灾难”的天敌,后果可想而知。楚怀王只看见奸臣的唯唯诺诺,却无视屈原等忠臣的赤胆忠心,只看见天下太平而无视秦人的虎视眈眈,落了个国家灭亡而身陷囹圄的下场。前苏联领导人只看见兵强马壮,无视轻工业、农业的孱弱不堪,在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诱骗下更加穷兵黩武,结果亡党亡国,沦为笑柄。当人类被眼前景象蒙骗时,头脑不再清醒,行为再不理智,酿出大祸亦在情理之中。自康乾盛世之后沉浸在中央大国美梦中封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视奴隶制的剥夺人性和丧失人心的美国南方奴隶主,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人类是聪明的,明眸是雪亮的,怎么这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呢?这是因为假象往往颇具迷惑性,就像外观鲜艳而内心腐烂的苹果,吃了才知道上当受骗。利比亚人看见所谓“民主”的苹果,在西方国家唆使下不计后果地加入“吃苹果”的行列,把这个曾经的非洲富国拖入战争的深渊。多年过去了,想象中的民主苹果不但不好吃,还会“拉肚子”,武装割据,国家分裂,社会秩序混乱笼罩着这个国家。利比亚人傻吗?不是,是因为所谓民主的诱惑性太强,他们头脑一发热就被自己的眼睛骗了。许多年轻人盲目追求洋文凭洋学历,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结果“赔了青春又折钱”,连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为了不让假象遮住我们明亮的双眼,我们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避免被相同的“叶子”遮挡眼睛。邓小平看出前苏联穷兵黩武的巨大弊端,不被强大的军力蒙骗,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还主动裁军一百万,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使我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唐太宗不被“贞观之治”所迷惑,居安思危,重用谏臣魏徵,给李唐王朝奠定三百年基底。无数的事实证明,“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思历史,明辨是非,障明眸的一叶定会自动飘走。
莫让一叶障明眸,头脑清醒辨是非。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做到了理性分析,汲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就不必担心有物障目,我们的行为将更加理智,我们的成功指日可待。
3.慧眼存真
拉封丹曾说;“天目,并非与生俱来,只因察世间百态而得。”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盲目的信任让他即使被骗也毫不察觉;有人不信眼睛,满腹的狐疑和猜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虑。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者”,于是只能从过经验和教训中选择“信”或“不信”。然而,其实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当你在面对事物的表象时,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拥有清晰的判断力的问题。
民国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联大必须按照教育部长规定,开设课程、考核学生。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并被普遍遵守的规定。然而哲学家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师生上书教育部,其言“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独具慧眼,不苟同教育部之令,而坚持大学应有独立自由的办学精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冯友兰教授始终坚持着的底线和原则——一方面他没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学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诺诺办学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拥有一双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预教育的原则,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时一枝独秀作了铺垫。
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其实这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法。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担心被骗。从掺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
我们呼唤像冯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 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拜伦说:“我用双眼感知世界。”的确,我们应存有一双慧眼,去感知,去改善这个世界,这个我们心灵栖息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