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10.30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本文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建设豪情”。
本文是一篇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反响的人物通讯报道。“以事写人”“以言见人”是人物通讯常用的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通讯的写法,从中总结人物精神特质,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这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内容导读
1.解题
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指出抗击疫情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钟华论”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传播力和影响力。
“钟华论”聚焦重要思想、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发声定调,彰显了新华社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受众点赞“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还有人性温度”“写出了人民心声”。
3. 背景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我国。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5月10日新华社播发署名钟华论的文章《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人民日报》于次日全文刊载。
4. 通讯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二、素养导航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背诵全诗 。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问题导思
任务一:整体解读全文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写一则小标题。
结构
|
主要内容
|
小标题
|
导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2.课文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记叙的。
3.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任务二:赏析写作技巧
1. 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
2.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3.文章第(三)部分为何写1938年外国摄影师在武汉拍的照片?
4.作者在文中引述外国友人(如拉法兰、谭德塞)对中国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四、课后导悟
这篇文章运用纵横交错的叙述方式和文学性表达来呈现宏大的事件。从同学们的标题创作中,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情感的深沉和理性的思辨。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有哪些情感与理性之美?并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1.品读课文语言,感悟深沉情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礼赞。新时代人民的精神品格:团结互助、无私无畏。2.发出理性思考,奏响精神凯歌。党中央沉着应对,理性决策。科学抗疫,拨云散雾。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时代的难题前应有命运与共、团结互助的博大胸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强大决心。
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作业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24.10.30 作业时长:4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就此专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中国网:总理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您怎么看待这句评价呢?
徐洪才: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概括了过去这三年我们经历的这些挑战、克服的困难。从过去三年疫情的实际情况看,咱们的供应链遭受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外部环境也进一步恶化。供应链的中断导致正常的物流体系、生产经营流通活动的循环中断,对于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咱们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大国现在问题在哪儿呢?首先是我们原材料依赖进口的比较多,还有产品的出口也比较多,这种对外的依赖性比较强,那么外部事件的变动,首先在成本上对我们有推升作用。再一个,正常的原材料采购、中间品及各种(商品)供货不及时,导致整个生产经营秩序紊乱,尤其是对我们中下游这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影响最大。所以过去几年,所谓稳呀、保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经营主体——1.6亿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中国网:
徐洪才:这个韧性,我觉得首先在全球分工体系当中,咱们制造业产业链非常完整,配套能力非常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过去三年咱们外贸出口非常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我们及时地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急这个疫情防控之所需,为国际社会疫情防控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另外的话,就是一个大的背景,中美之间有这种脱钩的趋势。经贸合作是压舱石,这个压舱石的地位美国是想动摇的。但是呢,我们保持了相当强的韧性。比如说以前,美国是我们最大的经贸伙伴,那么现在的话,是东盟排在第一了,欧盟第二了,美国第三了。去年仅东盟这一家的话,对我们中国形成的外贸规模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个规模是很大的。
中国网:那您分析的话,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点主要会是在哪些区域呢?
徐洪才:过去这种商品的交易、买卖关系好像我们中国是“卖卖卖”,人家是“买买买”,是一种简单的关系。那么跨国公司这种全球布局更多的是要本土化。所以过去多年,我们在“一带一路”一些地区也已经做了一些产业布局,一些开放园区、合作园区发展势头也非常好。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此成本反而更低,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咱们中国的一些技术,还有资金、经营管理,也出去了。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来。
那么进出之间的循环畅通,是我们未来追求的一个重点工作。我们的外贸竞争的格局、经贸合作的格局就是既有投资合作,也有买卖的、商品关系的合作。
中国网:尽管外部的环境非常复杂,但是我们一系列的举措,还是让我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充满信心。
徐洪才:那是一定的。所以从近期的跨国公司的表现来看,他们依然对中国抱有信心。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咱们释放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号,积极地推进多边主义,还有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实际上都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噪音,我觉得总体来看,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还是很多的,一切都事在人为。中国网:总理还对过去五年经济社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总结,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内容?
徐洪才:总结得非常好,非常到位,将近十项成绩,我们做的工作方方面面,我觉得都是不容易的,历历在目。
我觉得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民生这块,因为疫情的流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的民生保障非常给力,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另外的话,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供给保障是有力的。民生保障这块,我们是加大了投入的,特别是疫情暴露出来我们在医疗卫生这些领域的短板,我们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未来还要进一步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我觉得这个是可圈可点的。
第二个呢,我觉得就是过去多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尤其是加大研发的投入,推动基础研发的进步,还有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等这些方面,我们都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同时,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引领,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所谓产学研之间联动合作,推动成果的转化这一块,我觉得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仅对这些创新企业有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还有资金的支持,特别是资本市场这一块,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专门的板块也建立了,就在我们北京证券交易所。所以整个的政策体系,围绕创新,我们是打了一个组合拳的,成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摘编自《专家看政府工作报告:民生保障和科技创新是两大亮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教材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都属于新闻体裁,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专访,后者为消息。
B.通读整篇材料,中国网的提问按一定逻辑展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徐洪才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来设计的。
C.第四组对话中,中国网用陈述句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采用疑问句,但也达到了很好的提问效果。
D.徐洪才在回答问题时虽也使用了不少专业术语,但其回答中也多有口语,语言平实,所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挑战,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严重,但我国还是稳住了经济大盘。
B.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中美贸易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由我国最大的经贸伙伴转变为我国第三大经贸伙伴。
C.我国对外贸易已从简单的出口销售转变为在贸易国就地生产,就地消费,这种转变有利于贸易双方经济发展。
D.过去五年,我国在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仅力保物价水平相对稳定,还加大了医疗卫生短板方面的投入。
3.下列对文中横线处中国网问题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刚才还有一句“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您没有回答,您认为这个“韧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B.刚才您也谈到了过去三年我国的供应链受到了很大冲击,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外贸出口情况怎么样呢?
C.刚才评价中也有一句话是“我国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您认为这个“韧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D.那么您觉得过去三年我国外贸出口的形势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是怎样的?可以具体展开和我们谈一下吗?
4.从专家解读中看,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是在围绕“稳”字做文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稳住经济大盘的。
5. 如果你作为观众在场旁听这次访谈,访谈后中国网请在场观众向徐洪才提问,作为青年学子,你会怎么提问呢?请拟写两个问题。
二、拓展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衣天使,欢迎回‘珈’”“春暖花开,英雄归来”。武汉大学举办抗疫医护人员赏樱,邀请来自全国各地支援湖北抗疫医护人员及家属近1.2万余人赴约赏樱。
回想去年,面对疫情,多少医务人员怀揣“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多少白衣天使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请战出征、星夜驰援;多少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胸怀“不负生命之托”的医者仁心,全力救治、奋战到底。正是他们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换来了今天城市车流如织、校园书声琅琅、工厂机器轰鸣的安定与活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赏樱活动致敬的是抗疫英雄,凝聚的是前行力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B.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铭记他们的事迹。
C.他们的礼遇值得给予,他们的事迹值得铭记。
D.他们值得受到这样的礼遇,他们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三、选做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20日至12月30日,“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这次展览视野广阔,触角细腻,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这场聚焦武汉、辐射全国的战“疫”的景象。影像题材从病区到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封闭管控到复工复产,从严冬寒雪到春意盎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很有代表性。其中特别设置的“为天使造像”单元,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近那些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去看,去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力量。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惧风险,深入一线,用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
请对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四、补充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赢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 )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4.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