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导学案
优秀作文学习
研制人:翁娟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10.31
阅读建议:
1.学习优秀作文,总结单概念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2.学习优秀作文的框架结构、逻辑说理。
3.学习优秀作文的典型恰当举例。
点评要求:
1.请给每篇作文按照打分标准(见作文纸)打分。
2.任选两篇,每篇点评字数不少于80字。
3.可从标题、开头、材料、说理、结构、语言、结尾等角度分析,不求全面。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课上向同学们讲演,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所信者目也,所恃者脑也
高二(1)班 杨秋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所信者目也,所恃者脑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最敏感的器官,也是我们接收外界纷繁复杂信息的窗口。正因如此,当今无数新颖、便捷的信息来源被人们喻为“眼睛”,成为信息时代汲取信息的“第三只眼”。正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中,我们更应合理利用、但又不可轻信眼睛,“所信者目也,所恃者脑也”!
合理利用眼睛,是获取外界信息的必由之路。不会利用眼睛的人,只能在被多元信息浪潮裹挟的流光中摸黑独行。闭上眼感受一下,仿佛自我与外界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阻断了内心与外界的“双向奔赴”。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将“天朝上国”束缚进自己织造的、隔绝外界的茧中,不去使用“眼睛”,最终国门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导致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反观大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与西域的交流通道,建立起一个能一眼望到地中海沿岸的眼睛,让“汉”的名号成为繁荣、开放的代名词。
同时,完全轻信眼睛,定会陷入虚假信息的泥潭,难觅脱身之所。全盘接受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会让自己沉沦于迷幻的万花筒中。项羽被眼前刘邦的“明修栈道”所迷惑,从而错失了阻止其“暗度陈仓”的机会,终为刘邦所灭;楚怀王被眼前张仪奉上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冲昏了头脑,不顾屈原反对与齐断交,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国破家亡的下场。
回顾今天,从各式各样媒介的眼睛进入我们头脑的信息,真不可谓不多矣;其中混杂着的不实、虚假乃至颠倒黑白的信息,更远超我们的想象。在这泥沙俱下、难辨真假的虚拟时代,讲真话做真事成了少数正人君子才拥有的高尚品质,有辨别力成了不落入谣言的天网、不随波逐流的必要条件。在这滚滚信息大潮之下,我们不仅要有合理利用眼睛的能力,更需拥有独立的思考力、辨别力。作为通道的眼睛固然重要,但大脑才是筛选海量信息、调控辨别力的关键!
威廉·伯恩巴克曾言:“今天所有使用大众媒介的人都是社会的塑造者。”作为时代塑造者的吾辈青年,在信息如漫天潮水涌入双眼时,切不可盲目跟随“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道路,要合理利用,更应正确利用眼睛,让眼睛在头脑的调控下运转,让信息时代的电子鲜花也能开遍山头,让眼睛为我所用而我不为眼睛所使,真正做到用头脑去检验“眼见为实”,而不是凭直觉为“耳听为虚”埋单!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做有一双慧眼的智者
高一(2)班 张安世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有一双慧眼的智者”。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不知生物上有一种现象叫“视觉暂留”,当物体改变的速度小于0.1秒时,即使是眼睛也无法察觉这些细微的变化。亲眼所见,是真是假?我们到底能不能信任我们的眼睛?
诚然,“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眼见到事物,才能避免道听途说的片面,拥有对事物自己的判断。试问,若不是亲自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中国风土人情,“老外”们怎么会突破西方的舆论封锁和信息茧房?若不是亲自观测到了行星的运动,伽利略怎么会推翻之前人类对于天体朴素的认知?“眼见为实”不仅能让我们突破信息茧房,看见真实世界,也能坚定我们已有的认知。
但是,正如“视觉暂留”的“骗局”一样,即使是亲眼所见,也有可能只是表象,而非真理;即使是亲眼所见,也可能只是别人欺瞒的幌子,掩盖真相的迷雾。
天圆地方,是眼睛看到的,却不是真理,因为受制于知识;杯弓蛇影,是眼睛看到的,却仅是幻象,根源于主观臆断。以色列媒体美化其在加沙的种族灭绝行为,用哈马斯袭击的表相掩盖自己屠杀迫害平民的真相,是为了其骗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水军”,以人多势众的表相来掩盖其别有用心“带节奏”的真实意图,是想要从中获得私利……凡此种种,人间万象,光怪陆离,波谲云诡。有的真相需要我们思考,去辨别;有的真相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验证。
一如质疑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苏轼,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推理后才发现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又如不相信孟德尔遗传学说的生物学家摩尔根,在亲自进行实验验证后,成了孟德尔的坚定支持者,并在孟德尔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伴性遗传。
由是观之,“眼见为实”与“不轻信双眼”其实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应有“眼见为实”的探究精神,也要有“不轻信双眼”的理性思考。唯有以一双善于发现真实、看到本质的慧眼,我们才不会被谣言或表象所骗。
当今社会,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和AI的迅速发展,有一双慧眼更显其重要性。要想不被庞杂的信息裹挟和欺骗,我们既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又要有理性冷静的思维,既要有亲察事情的勇气,也要有看穿表相的智慧。
同学们,愿你我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努力突破“视觉暂留”之局限,看到那速度小于0.1秒的变化。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钥匙孔里看世界
高一(4) 唐佳乐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人一出生就拥有了眼睛,所以我们能看“春花秋月”,赏“良辰美景”,然后在漫长岁月中看“溪水西流”,终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多数人一生都毫无保留地依赖着眼睛,而仅用眼睛去观察此间天地,难道不像透过钥匙孔看世界吗?对浩大的世界而言,眼睛甚至比钥匙孔还微小,显而易见,更难观之以全貌,我们又怎能仅相信自己的眼睛呢,若是一意孤行之,则蜉蝣观天,蛙坐枯井罢了。
我们要用完整的自我去感受世界,非独是眼睛。举最贴近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例子,当老师完整详细地讲完一道难题时,你仔细看着老师每一个解题步骤,认为自己完全领悟了,可当自己再去解一遍时,却难以完成。这时,老师会打击你道:“看懂了有什么用,还是不会。”这便是仅用眼睛无法完整感受世界的一个普通的例子。
眼睛无法完整感受世界的一个普通的例下。
感受世界时,除了钥匙孔般大小的眼睛,祖先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多种精密“仪器”,我们需用手感受,用耳倾听,用心体会。当我们感受世界,我们会叹道:“哀吾生三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还将用嘴表达:春风拂过天空中,霞光像是被揉碎的彩虹般令人陶醉。这时,我们不从钥匙孔中看这美景,跳出束缚,张开怀抱,吟一句:“春风与我作狮子鸣!”,可于天地间尽情。这便是抛开钥匙孔看世界的魅力。
抛开钥匙孔看世界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若我们仅单纯地用眼睛,仅相信自己看到的,许多潜在危险将向我们袭来。例如,乔装为外卖员的歹徒敲响你的家门,你恰好点了外卖,若你只从猫眼中瞟一下就开门,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我们询问、思考、倾听,抛开这小小的视觉的钥匙孔,而多方感受,便能化险为夷。
在当今世界,精彩纷呈又危机四伏。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最大程度赏得美景,我们多方感受,才能于危险置身事外。
愿同学们脱离钥匙孔的束缚,不仅依赖眼睛,全面体会世界吧。
浮尘不拂,真珠难露
高二(6) 王紫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浮尘不拂,真珠难露”。
想必同学们对齐天大圣孙悟空并不陌生,他凭借他那一双火眼金睛,透过虚假的外表窥见妖魔鬼怪的本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古老箴言,因为很多时候眼见未必为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真相。
以我观之,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现象,唯有理性思考,扩大见闻,不踏上“蝉不知雪”的路径,方能让我们在风雨如晦的当今时代,练得一双火眼金睛,透过迷雾缭绕的表象,看见事物本质。
“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诚哉斯言!眼见不一定为实往往归因于认知局限。我们只是在自己所看到的狭小范围里进行一本正经的推理,分析,判断和评价,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认识了真想,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活在一个狭小的牢笼里,受困于其中。正如庄子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局限是自我封闭的茧房。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眼见不一定为实呢?究其根本,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和观点去理解事实,以形成全面的认知,并持开放和谦虚的态度理解和接受事实往往有多个层面,多个视角,且不断努力超越自身的视觉局限性,还因不轻易相信看到,听到的东西。要独立思考,保留看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看到真相。
在春和景明的时代里,我们当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之船桨乘风破浪,沿途观览“真珠”的山色湖光。
沉溺于不加思考辨别的所见,比不加思考辨别的所见本身更糟糕。愚以为,在当今,我们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挣脱虚伪的枷锁。正如尼采的诗句:“自己满溢,自己降露,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面对人生所见之浮尘,与其仰赖外界的辅助与支援,不如调动自我之火眼金睛,来拂去浮尘,显露真珠。
想必我们需在顶风冒雪中攀过城垣,在熠熠星辉下行过原野,在洪波涌起中涉过大川,方能在生命的扉页落上一句:已拂浮尘,已露真珠。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莫把望眼当真知
高二7班 周景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莫把望眼当真知》。
《创世纪》中说,光生于创世的第一日,人生于第六日。于此,物质之眼为光而生,于光的振动转变为神经信号的媒介,与生俱来的双眼也赋予了我们视见一切宏观事物,看见这最好抑或是最坏的世事的能力,然而,血肉之眼所见皆为真实吗?
不然。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不都是仅凭双眼所见得出的冰山一角以致误判吗?此外,二战期间,大多数人忽略了“幸存者偏差”的问题,只有统计学家沃德看透本质,得到了想要加固机身的正确识知。可见,眼睛所见不一定为实,不可只凭眼见去辨事识人。
同时,禅师有云:白鹭立雪,愚者见鹭,智者见雪,而仁者见白。就白鹭立雪这一现象,为何以三种视角得出三种不同“事实”呢?朱光潜曾在《宇宙的人情化》中提到:人往往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以自身出发看待万物。不难看出,与群体视角的包容性相比,个体视角的独特性会使眼见失真,从而使个体失去辨别力,最终随大流沦为乌合之众,淹没于历史之潮流。
《百年孤独》里失明的老祖母,却透彻地“看”到这个困在轮回里的家族的命运;《巴黎圣母院》中,人们只能取笑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表,却看不见他善良的灵魂。兵书《三十六计》中陈述的“瞒天过海”“暗渡陈仓”无不是利用了人们易被眼见表象所迷惑的心理。哈代有言:“以这一个方向看,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但以另一个方面看,你将会迎来光明。”不一味地相信眼前所见,透过现象看本质,莫把望言当真知。
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被思想的洪流所裹挟。因此,我们更不应当让自己的双眼拘泥于表象,要做帕斯卡尔所说的“思想的苇草”,不被眼见所欺骗。听其言,笃其行,察其志,视其心,追究表象背后的隐藏的东西,洞察真相,看明事情本质所在,最后全面了解,给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毕竟,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暮色中方才起飞,从而洞悉文明的全貌。因此,我们更不应该把望眼视作真知,让我们全面了解,深入调查,综合判评,并窥见自我的内核。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心灵之窗 洞悉万千
高二(10)班 郑雨霏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心灵之窗,洞悉万千”。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它饱含情绪,是人类情绪的转载体,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眼睛是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这并不准确,依我之见,人应适当相信自己的眼睛。
诚然,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时代在快速发展,因此,虚假与真实共存,真诚与欺骗共生,这是时代的抉择,顺应着历史潮流,或许今朝已不同于往昔,单凭眼睛就能判断是非的时代早已逝去。
但是,古人曾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纵然时代飞逝,眼睛所亲眼见到的,总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心灵之窗是美好的赠予,它给予我们勇气与力量。身处于漫漫长夜中的人,总会渴求那一丝光亮。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便渴求着与世界邂逅,黑暗可以向她奔涌,但不曾吞没她的意志,也不曾埋没她的才华。因此,眼睛是美好的赠予,它给予我们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给予我们前行的勇气,我们何其幸运!
因此,青年应以心灵之窗,洞悉万千世界。世界纷纷扰扰,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歇,一个时代的崛起和落幕,总在瞬息之间。翻开历史长卷,“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虎门销烟,他洞悉世界,销去了危害国民的产品。当下,青年更应擦亮心灵之窗,有主见,勤思考,以此来洞悉世界的纷乱杂扰。于此,当代青年给出了答复,在国际数学竞赛中斩获第十二名的姜萍,虽然她只是位中专在读生,但她并未以此而受外界影响,她有自己的主见,坚定自己心中所想,最终于“阿里数赛”中一鸣惊人。可以见得,应相信眼前所见现状,认识到既定现实,继而奋发向上,改变原有状况。
时代发展,不可避免滋生出一个虚假的世界。因此,眼睛也会有一定的欺骗性,青年应当对待万事万物有自己的主见与思考,而不是盲目听信旁人的言语,应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刻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学会从多角度判断对错,方能长久发展。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愿大家都有一双辨别是非的慧眼,以心灵之窗,洞悉万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看到山,看见山
高二(12) 陆灵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眼睛,作为心灵之窗、视界之间,可“看到”世间万物,亦能“看见”世间百态。今天,我演讲的凝目是“看到山,看见山”——“看”的三重境界。
古有“目不窥园”“管中窥豹”,今有“裸眼3D”“VR”科技。对于眼睛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人们似乎对此乐此不疲。撇开争执,我今天要讲的第一重境界,即为“看山是山”。
山,固然存之;目,固然有之。目见山,信息传输到大脑,即为——“这是山”。“管中窥豹”的第一种解释是“可见一斑”,说的是从小洞中看豹子,能够看到它身上的一个斑点,这是最朴素,也是最简单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存在即可知,可知论告诉我们,物质即可被认识,那么眼见即为实。此为,“看到”。
可是这个“实”,仅仅指存在本身吗?接下来就要提及“看”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
山怎么会“不是山”呢? 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出发,这里的“不是山”,不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不是“山”这个物象,而是指看见“山”背后的思考。目光所及,皆是青绿,亦有春光。接上文,“管中窥豹”的另一种解释是:“只见一斑”。偌大的猛兽,只能看见其中一个极为微小的部分,不可谓之全面。与其争论眼见是否为实,不如先接受“眼见为实”,再去发掘“眼见”之外的另存“实在”,一览满园春色,不拘于一枝春光。
从初步认识到放眼全局,自然而然便步入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
山的形体千百年未变,但“看见”它的人随时间潮起潮落,今人说审美轮回,从朴素到瑰丽,经历潇潇洒洒五光十色,最终返璞归真,重归于内心的平静。山经历从无生命的土堆,到充满生机的春色与微风,它仍是山,仍是世间千万之一。不论诗词赋予它多么坚韧的精神,不论风霜铭刻上多少沧桑的印迹,它仍是它,被人们所看见,所向往。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到”的不同,与其说是“眼睛欺骗了我们”,不如说是自己欺骗了自己,不论意识的反映形式变化纷呈,意识所反映的内容亘古不变。如这山,这水,这天地,是生命的火种也好,是自然的精神也好,它们还是它们,还是山、水、天地。看透本质之后的超脱与回归,许是对“看见”话题最好的收尾。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对于“看见”这个活题,不应仅止步于“看到”,不如去领悟,去体验,求得生命真正的思考,形成对人生的“看见”。
我的演讲结来,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