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来源:乐天使fun88 时间:2024-11-06
 

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学期高语文学科导学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10.29

课程标准要求

本文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建设豪情”。

本文是一篇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反响的人物通讯报道。“以事写人”“以言见人”是人物通讯常用的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通讯的写法,从中总结人物精神特质,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这对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内容导读

1.了解作者

穆青(1921—2003),原名穆亚才,著名新闻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穆青到山西省临汾市参加八路军。1939年,穆青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进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穆青的作品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河南省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曾担任新华通讯社多个分社的记者,新华通讯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4年,周原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2.创作背景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这时兰考正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随后,穆青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3了解焦裕禄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4.知识链接-通 讯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的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同时注意细节的描写,所以常常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通讯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通讯的特点有:(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5)较浓的议论色彩。

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素养导航

1.梳理归纳文中所写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2.学习焦裕禄精神。

3.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三、问题导思

1.快速浏览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各小节内容,完成表格。

章节

内容

典型事例

精神品质

导语

焦裕禄来到兰考的背景初到兰考的作为

①到岗第二天便下乡调研

②灾情面前充满希望和信念

意志坚定,乐观向上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2.细读文本深入体会

1)文章第四节第10段中,焦裕禄嘱咐完成的没写完的文章指的是什么结合前后文思考

                                                                                                  

                                                                                                  

                                                                                                  

2)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焦裕禄为什么不及时进行治疗,来更好地服务人民,治理兰考你认为怎样做对他、对兰考更有利?

                                                                                                     

                                                                                                    

                                                                                                      

乐天使fun88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学科作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研制人:鸦元锋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2024.10.29  作业时长:45分钟

一、巩固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

这是兰考最高的一棵泡桐树,它长在兰考111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长了60余年!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亲手栽下的一棵树,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焦桐”。“焦桐”,仿佛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神州大地,矗立在亿万中国人心中。

60多年前(1962年)的12月6日,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报到的日子。“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此时,“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东坝头镇张庄村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也是焦裕禄治沙的试验点。该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感慨,当时最高的沙丘有9.9米。正是在这里,焦裕禄找准了治理“三害”的良策。曾陪同焦裕禄查看风口和沙丘的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说:“焦书记就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兰考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吃透了‘三害’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焦裕禄将这套治沙的办法叫作“贴膏药”“扎针”。用淤泥封住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树是“扎针”,形成在平原沙区“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融合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①“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

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焦桐”巍然屹立,被一棵棵新种的泡桐簇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又一代泡桐生生不息,在兰考大地茁壮成长。一棵一棵种,一代一代传,泡桐树种上了,沙丘固住了,30多万亩风沙盐碱地被全部改造成良田。兰考县林业局原局长李仙海说:“到1984年,兰考农桐间作达20万亩,被评为中国泡桐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如今,行车在兰考沿线公路及黄河大堤兰考段,那一望无际的农田、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让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当年不见树木而举目黄沙茫茫的荒凉景象。

卞九灵说:“拍摄影片《焦裕禄》时,在兰考已难觅沙丘,外景地只好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东坝头镇建筑队队长王庆“叫苦”:“过去兰考沙多成灾,现在沙子难觅。盖房子,得去几百里外买沙子。”兰考县曾经申报一个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评审专家在兰考考察几天,连风沙影子都没看到,项目自然泡了汤。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没想到,焦裕禄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竟然成为兰考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的兰考,农桐间作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6万立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桐木生产基地之一,逐步形成以桐木民族乐器、桐木家具、桐木板材等为主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年产值100多亿元,带动就业4万多人。现代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产业已成为兰考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年产值突破320亿元,有500多家企业,带动就业8万人。

“风沙小了,生态好了,粮食也是连年丰收。”兰考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1962年,兰考的风沙盐碱地上小麦亩产仅12公斤,如今已超过730公斤。曾被‘三害’‘逃荒’标注了几十年的兰考,今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产小麦育种基地。”李明俊说:“目前,兰考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达标率均居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多年位居省直管县第一,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色GDP’战略部署,也是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焦桐”,环抱4.33米,高24.6米,华盖如云,傲然挺立。谁能想到,当年的它却是一棵差点被遗弃的小树苗。“那一天在风沙最大的胡集大队种树,当天种了50亩泡桐生态林。活干完了,路边还剩下一棵小泡桐苗。一般的泡桐苗有3米,但这棵泡桐苗不到2米,短了一大截。”魏善民说,“焦书记看到后,把小泡桐苗捡了起来,创个坑种上了。②他说这棵泡桐苗个子矮,但是根好。如果长起来了,比其他树长得还快,扔了可惜”几十年过去了,这棵小泡桐苗已成为一棵长在兰考人民心中之树!

魏善民表示:“父亲魏宪堂在义务守护‘焦桐’8年后,于1971年把守护‘焦桐’的责任交给了我。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把这棵树看护下去。以后我年纪大了,来不了了,就让孩子过来守护……”魏善民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精神之树,更是一棵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之树。

2009年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兰考指导工作,反复强调,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摘编自屈艳枝、卢浩然《兰考那棵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焦裕禄找到的治理三害的良策,依靠的是他做事的身体力行、对问题的深入探求等。

B.焦裕禄教群众治沙,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语,所说的办法贴合实际,且着重给群众描述实践效果。

C.贴膏药”“扎针是焦裕禄对当地治沙方法的再度总结和提升,使用比喻修辞更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D.王庆的叫苦、兰考申报防风治沙项目的泡汤,都是通过对比展现如今兰考治沙成功的现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

A.采访卞九灵点明他的身份,这样使新闻可信度更高,更能体现兰考当年风沙灾害的严重性。

B.结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分析,本文许多内容已不新鲜,因此不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特征。

C.所有新闻必须有思想性,如魏宪堂自发守护焦桐,后来把责任传给儿子的行为,就体现了时代风貌。

D.本文把兰考泡桐是治沙、生态、富民、精神之树的相关材料精心串联起来,把主题蕴含在新闻事实中。

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体现的意蕴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  )

A.最高是从焦裕禄亲手栽种的焦桐的高度来表现他精神品质的崇高。

B.强调兰考的区域面积和焦桐生长的年份,突出了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

C.把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树称为焦桐,表现了兰考人对焦裕禄的思念和赞美。

D.三个矗立体现的意思由小到大,再现了焦裕禄思想进入人们心中的路径。

4.材料第二段引用的内容来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开篇为何都详细介绍兰考当年的情况。(4)

                                                          

                                                          

                                                          

5.长篇通讯在刻画人物时往往会重视用以言见人的写作手法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画横线语句通过以言见人手法深化了作品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6)

                                                          

                                                          

                                                          

二、拓展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阴。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在焦裕禄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1.请分析文中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的省略号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中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工作了475在表意上有何不同?

                                                          

                                                          

                                                          

三、选做题

阅读下面漫画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简述此漫画的寓意,不超过70个字。

补充练习

期中考试在即,为了给班级加油鼓劲,老师要求同学们结合上题中的漫画拟写一副对联。根据所给上联,你认为下面哪个选项所对出的下联最恰当?(  )

上联: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下联:          

A.胜负难料,众生俱为英雄。

B.东山未起,进退尚有余地。

C.日月颠覆,江海共映光辉。

D.胜负难分,一切皆有可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