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运动训练】十大常见运动损伤的病因与康复

来源:乐天使fun88 时间:2024-11-08
 

  

运动损伤是指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其损伤部位与运动项目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本章简要介绍体育高考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常以小(部位小)、轻(损伤轻)、慢(慢性伤)、软(软组织伤) 主要特征。为了防止运动伤病带来的困扰,体育高考考生应了解以体能为主导的运动项目易发生的损伤,了解体育高考训练中重要的专项多发病伤,将运动损伤的防护工作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从而为顺利参加体育高考保驾护航。


田径训练时常见的损伤:

短跑时常遇到的外伤有大腿后部屈肌拉伤,足踝腱鞘炎,跟腱纤维撕裂、断裂或跟腱腱围炎。短跑时,可能发生由于急停而引起的髂前上棘的断裂、踝关节与膝关节扭伤等,有时也可因为起跑坑未垫平而致伤。

一、胭绳肌拉伤
由于大腿前后肌群不平衡,短跑运动中肌肉反复的快速和强有力的收缩常使胭绳肌发生痉挛、拉伤甚至断裂,这类损伤占田径运动项目损伤的85%。
(一) 病因
(1) 胭绳肌的作用是屈膝,因此在跑、跳过程中,发生膕绳肌拉伤的概率很高。
(2)运动时,髋关节极度屈曲、膝关节猛力过伸,或是在运动中伸髋屈膝姿势不良,都可能造成膕绳肌拉伤。
(3)长期田径训练,膕绳肌反复在伸髋屈膝位置进行运动,肌肉微细损伤积累也会导致损伤,损伤部位常为肌肉附着点、肌腹、肌腱与肌腹连接处。
(二) 症状
大腿后侧疼痛,行走疼痛加重,不能继续跑动,轻者跛行,重者屈膝受限。慢性劳损疼痛较轻,重复损伤动作时疼痛,伸髋伸膝有疼痛。陈旧性损伤无明显症状,跑步加速时出现疼痛。
(三) 治疗方法
(1)冰疗:伤后立即用冰块搽或用冰袋敷患处。
(2) 止痛:疼痛剧烈者可用药物止痛,局部加压包扎。
(3)物理治疗:伤后24~48h(肿胀控制后)可做热疗、光疗、超声波等治疗。
(4) 手法治疗:急性期过后,可采用揉法、压法、捏法、推法等手法放松局部痉挛肌肉,舒筋活络,促进组织修复。
(四)康复训练
受伤后,早期正确的康复方案非常重要,包括在疼痛能够忍受的范围内进行伸展和肌力训练。这类练习有助于缓解局部肿胀。一般应避免固定患肢。
(1)轻度肌腹拉伤者,24h后可轻度按摩和间动电治疗。伤后第 2天,可开始坐位膝关节伸展训练,4 天后可开始抗阻屈膝训练;当进行这些恢复性训练不出现疼痛或疼痛明显好转时,可以开始小幅度慢跑,一般在2周内渐进性增加训练的耐力和跑步的速度。
(2)严重损伤完全断裂或部分断裂合并出血血肿者,应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术后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要比轻度损伤稍晚。
(3) 慢性损伤者,采用蜡疗、短波或超短波疗法、中低频电疗等方法。影响训练且经久不愈的陈旧性损伤可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腱围、滑囊或行腱止点剥离。
(4) 各类损伤疼痛减轻后,逐步开展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至完全恢复正常,逐渐增加膝关节抗阻力的力量,适时开始慢跑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及强度,注意在运动后进行冰敷、按摩。


二、肌腱炎
(一)病因
肌腱炎一般由于肌肉纤维过度使用,反复强烈牵拉而引起,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源性因素包括身体相关因素,如对线不良、肌肉力量差等。外源性因素包括训练错误、装备和技术差、场地改变、斜坡运动、过于疲劳、训练场地不适等,这些因素易导致急性损伤。外源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肌腱炎的发生。
(二)症状
关节或关节附近的触痛,尤其肩、腕或跟腱炎等周围或肘外侧(网球肘)出现麻木或刺痛,伴有疼痛的关节僵硬,限制了受累关节的运动。偶尔关节轻微肿胀,持续疼痛,肌腱原来的损伤复发后持续疼痛或很久以后再发。疼痛 7~10 天无好转,疼痛很严重并伴有肿胀,可能有肌腱断裂,需立即进行治疗,避免转变为慢性肌腱炎,或合并其他疾病如滑囊炎、腕关节综合征或静脉炎。
(三)治疗方法
急性期应使用冰敷,每数小时冰敷患区20分钟:抬高并固定患肢;对于上肢的肌腱炎,可以使用支具或石膏将上肢固定于合适的功能位置,休息是缓解肌肉紧绷的最好方法;其他位置的肌腱炎,可以用弹力绷带包扎减轻水肿。急性期过后,制订合适的康复计划,提高肌肉的强度,恢复活动范围。
(四)康复训练
当练习量达到感觉患处疼痛难忍时,说明这个运动量和动作幅度已经是患者目前关节活动的极限点,次日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如此重复练习可把极限点不断向后“挪移”,最终使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实,当患者练习达到极限点时,疼痛这个自我保护机制会限制患者进一步的动作,关节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损伤,如局部肿胀等,但肌腱和周围组织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只要症状在 48h 内缓解乃至消失就属于正常范围。


三、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为人体的承重关节,踝关节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韧带主要有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和胫腓韧带联合。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前外侧的为排距前韧带;止于跟骨外侧的为排跟韧带,止于跟骨后外侧的为腓距后韧带。外侧副韧带有3条: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起于内踝,自下呈扁形附于跗舟状骨、距骨前内侧、下跟舟韧带和跟骨的载距突,是一条坚强的韧带。踝关节韧带损伤主要分内翻内旋损伤和外翻外旋损伤,其中内翻内旋损伤占绝大多数。踝关节扭伤是运动损伤中常见的损伤,占关节韧带损伤的80%以上。
(一)病因
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协调、踝关节周围的力量不足以及在跳起落地时踩空、人体重心失衡等,都可使踝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导致踝关节损伤。内翻姿势扭伤时,可引起外踝前下方的跟排韧带和距腓韧带的损伤,由于足内翻比足外翻的活动范围大,而且踝内侧三角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所以踝关节内翻引起的踝外侧副韧带损伤较多见。

(二)症状
患者有踝关节急性扭伤史,伤后踝部很快出现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跛行或不能行走,患足不敢着地,即使勉强行走,也只能用足的外缘着地,2~3日后局部可见瘀斑。
内翻扭伤时,外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足做内翻动作时,则疼痛加剧;外翻扭伤时,内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足做外翻动作时,则内踝前下方发生剧痛。
(三)治疗方法
在康复的初始阶段,主要的目标是減少肿胀、出血、疼痛和保护。在急性损伤中,控制早期的肿胀是最重要的。控制肿胀的程度能明显地减少恢复的时间,从而影响整个康复期。早期处理包括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休息和保护。
康复治疗轻症患者,48h 后可以进行理疗,如蜡疗、超声波疗法、磁疗等;在石膏固定期间,可进行四头肌的等长肌力训练、直抬腿练习,并充分活动脚和脚趾:可扶双拐站立(患腿不负重);7~10 天后开始着负重、行走,可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4~6 周后除去石膏,做恢复踝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加强踝两侧肌肉力量的练习、保护踝关节稳定的练习,以及恢复本体感觉的练习。陈旧性踝韧带断裂合并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在康复治疗时,应以粘胶支持带保护踝关节。要特别注重提足跟及屈踝的力量练习。


(四)康复训练
在康复的早期阶段,不允许进行大量的运动,但鼓励患者缓慢地在没有疼痛的状态下反复进行动作训练。
(1)当触痛减轻时,内翻和外翻可以连着跖屈和背屈一起运动。早期运动包括通过更替性地内翻和外翻牵拉毛中从一侧到另一侧,在冰浴中画大写字母以确保全关节范围的活动。
利用泡沫轴、楔形板或者瑞士球进行康复运动,有利于关节活动,从坐位开始,进阶到站立位。最初患者应该从坐位开始,在楔形板上从跖屈到背屈。疼痛减轻后,进入韧带恢复期,在楔形板上进行内翻和外翻。当患者能够轻松地进行这些运动时,采用坐位在 BAPS板上进行全关节的活动。当坐位运动感觉容易时,应该开始站立位的平衡训练。
单脚站立在地上训练,然后患者站立在楔形板上,两手臂伸展开维持平衡,从跖屈到背屈或者从背屈到跖屈。紧接着,双手臂自然放松,站立在楔形板上训练。按照同样的顺序,在BAPS板上训练,最初借助双手臂保持平衡,进阶到不借助双手臂进行训练。
跟腱拉伸应尽可能早地进行。有专家发现,跟腱在紧绷状态下承担弓弦的作用,可能增加踝关节扭伤的概率。

(2)强化:在踝关节的水平面、额状面和矢状面三个关节面进行等长运动。刚开始时先进行协同等长的跖屈和背屈,这对韧带没有危害性。当韧带进一步恢复后,关节活动度增加,这时可开始各个关节的强化训练。当踝关节内翻和外翻时,必须小心避免胫骨旋转,以免代偿动作出现。疼痛是开始内翻和外翻等长运动的最基本的标准。轻小阻力的反复运动对韧带的伤害较少。

弹力带缠绕踝关节到足部进行多方向的运动,是加强内翻和外翻较为优越的方法。弹力带抗阻训练较为优越,原因是既可进行离心运动,又可进行向心运动。等动训练也较为优越,原因是能获得许多功能速度,获得伴随着变化的抗阻训练。PNF 强化运动可以用于踝关节的独立运动。
(3) 本体感觉训练和神经肌肉控制:在踝关节的反复损伤中,本体感觉的功能受到重视。本体感觉的减弱或者丧失是踝关节扭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早期的负重是减少本体感觉丧失的一种方法。在康复阶段,双脚闭眼站立进阶到单脚站立是恢复本体感觉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运动可通过站立在地面进阶到站立在 BAPS板上,开始应该借助双手保持平衡。到最后阶段,患者进阶到自由站立和在板上进行全关节幅度的控制。对于存在踝关节扭伤风险的患者进行预防性的平衡训练能明显地减少踝关节扭伤的概率,对有过踝关节扭伤病史的患者影响最大。
受伤的腿蹬和浅蹲有助于促进承重和增加本体感觉的恢复。患肢单脚站立,另一条腿进行外展、内收、后伸和前屈的踢动,将增加双腿的力量和本体感觉。这既可以进行自由站立训练,也可以进行联合器械训练。

(4) 心肺耐力: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心肺功能应该维持。脚踏固定自行车或者手摇上身测功计能够提供较好的心肺功能训练,而不对踝关节产生压力。使用漂浮背心在水中跑步或者游泳也能很好地促进心肺功能。
(5) 功能训练阶段:功能训练阶段是必需的。踝关节反复扭伤得越多,功能训练阶段就越有必要。在康复过程中,典型的功能训练开始于患者能够部分承重;完全的承重应该开始于走动时没有跛行;跑可能开始于行走时没有疼痛。疼痛是一个影响因素,是决定是否可以跑的一个标准。在水中允许早期跑,首先患者穿着漂浮背心,由漂浮背心支撑身体在水中运动;然后患者到浅水中运动,因此更多的体重落到踝关节上;最后在光滑、平坦的平面进行理想化的跑。患者开始直线慢走、曲线走,然后直线、曲线慢跑,最后在直线中疾跑和沿着逐渐减少直径的圆周跑。使用圆锥体摆成八字形,患者沿着八字形跑。下一步,患者沿着预先设计好的点疾跑或者突然横跨一步。当这一阶段完成后,继续在没有人喊口令下完成,同时由双腿跳起逐渐过渡到受伤腿单独趴起。
患者可以进行不同级别的功能训练,半速度和全速度结合进行,如直线全速跑、半速八字形跑。一旦较高级别的运动可以完成,患者可做一些限制性的练习,包括一些基本的训练。


四、急性腰部扭伤
急性腰部扭伤又名急性腰肌筋膜扭伤、闪腰岔气,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或椎间关节等因外力作用而受到的损伤。90%以上的腰部急性扭伤发生于腰骶部、两侧骶棘肌和骶髂关节。
(一)病因
(1)负荷重量过大,超越了躯干一时的承担能力,在肌肉力量不足或负荷过重时则更容易发生。例如提举杠铃时负重过大,提杠铃时动作不正确,不能有效地发挥髋和膝关节协同克服重力的作用,甚至采取直腿弯腰姿势,就容易使肌肉和筋膜发生撕拉伤。在负重条件下失足或被撞倒,身体重心不稳,为了维持平衡,同样会因肌肉剧烈收缩引起关节韧带、肌肉附近区的损伤。
(2) 活动超越了脊柱的功能范围,可造成急性损伤。例如投掷出手时过分扭转躯干,可造成腰肌及筋膜损伤,甚至椎间关节或骶髂关节扭伤。跳远腾空落地时收腹过猛,脊柱突然前屈可使棘间、棘上韧带或肌肉过度被牵扯而发生撕拉伤。
(3)运动员注意力不集中或极度疲劳时,肌肉协调性不好,完成的动作技术上有缺点,也容易造成急性损伤。
(二)症状
(1)外伤史。绝大多数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骤然发病。
(2) 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24~48h 后疼痛最为剧烈。受伤后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者为较重的扭伤。腰扭伤者疼痛可牵涉到下肢,但仅局限于臀部,大腿后部和小腿感觉正常。
(3) 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扭伤。受伤当时即感到局部突然撕裂样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棘突上或棘突之间有局限而表浅的明显压痛点。若疼痛剧烈,压痛处韧带松弛而凹陷,腰屈时棘突间距离增大,则可能是韧带完全断裂。
(4)筋膜破裂。腰部扭伤可造成腰背筋膜破裂,多发生在骶棘肌部和骶棘上、下缘。伤处有明显的压痛点,弯腰和腰扭转时疼痛较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其余症状与肌肉扭伤相似。
(5) 小关节交错。受伤当时有腰部剧烈疼痛,呈保护性强迫体位,不敢做任何活动,亦惧怕任何搬动,特别是不能做腰后伸活动。此时整个腰部肌肉均处于紧张僵直状态,行走时手扶腰,步态迟缓,惧怕触动。疼痛位置较深,不易触到压痛点,但叩击伤处可引起震动性剧烈疼痛。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骨盆旋转试验为阳性。
(三) 治疗方法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急性腰扭伤早期因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血管损伤引起出血肿胀,伤后1~2 天内应用冷敷,可使受伤的血管收缩,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肿胀,有止痛作用。一般应仰卧于有垫子的木板床进行短期休息,腰部垫一个薄枕,使肌肉及韧带放松,以利于修复。1~2 天后可进行推拿按摩治疗,以便缓解肌肉、韧带、筋膜、血管痉挛,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滞、加速瘀血的早日吸收,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伤后即可进行穴位点按。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取昆仑、太溪、风池、委中、手三里、人中等穴,首先点按健侧下肢到上肢穴,然后点按患侧穴,最后点按人中。手法强度应以使患者有较强的酸麻肿胀感为度。每穴点按10遍,同时嘱咐患者活动腰部。此法有缓解软组织痉挛和消除疼痛的目的。然后再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手法。
(1)腰肌及筋膜损伤者。术者用双手拿揉腰眼 10~20遍,接着用立掌搓法,搓脊柱两侧肌肉;再让患者坐起,术者站于其后,一手拇指按压腰部痛点,一手扶持患者肩背部,协助患者做前屈、后伸、侧屈活动。
(2)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可在损伤处自上而下理筋数遍,之后用单拳滚揉法,滚揉棘上和棘间韧带处,然后再用手掌尺侧缘由上而下滚揉患处数遍。最后让患者取坐位,术者坐于其身后,再用理筋手法由上而下顺理棘上韧带。

(3) 棘突偏歪。可用腰部侧扳法。方法为患者侧卧位,贴床面的下肢自然伸直,另一侧下肢屈曲,术者立于患者的体侧,两肘(或两手)分别扶住患者的肩部及臀部,做相反方向的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反复扭转数次,扭转的幅度逐渐增大,当感到患者腰已放松时,然后做一个增大幅度的扳动。此时常可听到响声,让患者旋转180°,再做相反方向的扳法。
(4) 骶髂关节损伤。先在患者腰部、患侧臀部及大腿做揉、滚等手法,使疼痛减轻。然后让患者仰卧,术者弓步站于患侧,将患侧小腿紧夹于术者腋下,手绕过患者小腿后侧,另一手放于患侧膝关节的髌骨上方,向脚的方向持续牵引 1分钟左右。术者稍稍松动,等待患侧腿部稍有回松后,再用力按伸患肢,此时可感到患侧下肢有一个弹响振动传出。再让患者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左步站于患者体后,左上肢以前臂托着患者右肩背部。术者在此姿势下发力、右手推送患侧下肢使其近腹部,同时左手推送右肩背向前,使腰部屈曲,然后放松回原位、重复上述动作7~8次,并逐渐加大推送的力量,使最后2~3次达到最大可能屈曲的幅度,再运用髋关节运拉法运拉患髋。
(四)康复训练
(1)仰卧于硬板床上,两腿伸直放松,把患侧的膝关节屈曲,然后借惯力伸直下肢,来牵拉腰部,每次做5~10下,每天做3~5次。
(2) 仰卧于硬床上,屈髋、屈膝,双手扣抱膝关节,头部尽量向膝部靠拢,使脊柱向背部后凸,用自身力量做团身摇动,先小幅度后大幅度,摇动3~5分钟。
(3) 用双手四指分别按住患侧腰部痛点及对侧腰部相应部位,先慢慢弯腰,伸腰多次,徐徐呼气时缓慢下动,然后咬紧牙关,在吸气时快速起立,如此反复3次。
(4) 每天坚持做20分钟以上训练。

五、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者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一)病因
(1)平时体育活动少,肌体协调能力差,突然加大运动,训练跑跳,技术要领发挥不好,动作不正确,加上在过硬的运动场地活动时间过长,在跑跳过程中足部反复用力后蹬,小腿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肌肉不断牵扯,使小腿胫腓骨膜撕裂、损伤,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
(2 创伤后造成化脓性细菌感染。
(二) 症状
胫骨骨膜炎是指附着在胫骨周围的肌肉和骨膜发炎,其位置在小腿正前方。表现为小腿胫骨表面,尤其是小腿胫骨的下半部疼痛。这种疼痛有时可以延伸到膝关节。一旦用手接触胫骨,会立即出现疼痛感。在跑步刚开始时,这种疼痛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会在跑步过程中慢慢消失,这一点不同于应力性骨折,后者一进行负重运动,就会疼痛不止。
(三)治疗方法
首先休息,之后局部应用一些药膏,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者通过病理治疗的方法缓解局部的症状。
骨膜炎急性期可用药膏涂敷或用紫外线隔日照射的方式治疗,避免炎症发生。急性现象消退后宜用适当温度的石蜡和矿腊敷。禁忌按摩。在急性期完全中止锻炼,是保证有效治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条件。最初 2~3 日内病人需卧床休息,恢复锻炼必须在医师监督下进行。如果可以,最好用棉花和纱布卷成“面包圈”保护伤部。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可继续应用石蜡、矿腊疗法或其他疗法。
(四)康复训练
平时要保持运动,不能突然加大运动的强度,在进行各项体育锻炼时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让小腿有个适应的过程,避免高强度运动拉伤腿部肌肉。运动的时候要选择舒服的鞋子,避免脚踝受伤。运动服也尽量穿宽松一点的。骨膜炎患者运动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尽量避免在太硬的地面上运动,太硬的地面容易造成骨膜损伤。


六、疲劳性骨膜炎
疲劳性骨膜炎属于应力性损伤,多见于初参加运动训练的青少年。多因训练方法不当,足尖用力跑跳过多,场地太硬、动作不正确,落地缓冲不够等造成肌肉不断牵拉骨膜,骨膜与骨质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或因身体重力和支撑面相互反作用于小腿骨,产生应力性改变致伤。
疲劳性骨膜炎易发于初参加训练或训练量突然猛增的人,多为舟骨疲劳或足弓塌陷引起,发生在胫骨、腓骨、跖骨、尺骨、桡骨上。
(一)病因
在田径运动中,由于训练方法不当,跑跳练习过于集中,如在一段时间内过多地采用跨步跑、后蹬跑、高抬腿跑或蛙跳等练习,加上跑跳的动作不正确,落地时不会缓冲,使屈肌群过度疲劳;或场地过硬,使小腿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都会使胫骨、腓骨或跖骨发生疲劳性骨膜炎。

(二)症状
(1)疼痛:轻者在训练后局部出现疼痛,尤以大运动量训练后疼痛加剧;重者行走或不运动时均痛。个别患者夜间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牵扯痛,严重的有刺痛或烧灼痛。
(2) 肿胀:局部多有凹陷性水肿,早期肿胀面积较大。
(3) 局部灼热:早期可有皮肤发红现象,触之有灼热感。
(4) 后蹬痛或支撑痛:胫腓骨骨膜炎可能有后蹬痛;发生在尺、桡骨的骨膜炎患者有支撑痡。
(三) 治疗方法
(1)早期或症状轻者,局部可用弹性绷带包扎,适当减少局部负荷,继续从事运动,随着负荷能力的提高,2~3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2)症状严重的患者,除减少局部负荷(如跳跃、支撑等)外,还可外敷新伤药或用温水浸浴,配合按摩治疗。疼痛剧烈者在休息时要抬高患肢。待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局部负荷,但仍应避免做单一的、长时间的跳跃或支撑动作。
如果经一般处理后,局部症状无改善甚至加剧者,应拍摄X光片确诊是否是疲劳骨折。
(四)康复治疗
早期症状较轻的病人,无须特殊治疗,用弹力绷带裹扎小腿,减少下肢运动,休息时抬高患肢,大多数患者都可痊愈;经常疼痛或运动后疼痛较重的病人,应休息并用弹力绷带裹扎小腿,抬高患肢,可配合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碘离子透入等;治愈后重新参加训练时,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以免再发。

七、运动性足跟痛
足跟痛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以足跟底部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为主要表现。运动性足跟痛包括跟骨下滑囊炎、跟下脂肪垫损伤、跟骨骨膜炎及跟骨骨刺等。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以体重过大和足部过多活动者为甚;在运动性损伤中,该病多见于体操、跳高、三级跳远、足球和中长跑等运动项目中。
(一)病因
强大的暴力撞击足跟部是导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运动员中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训练过度或过多地做跳跃练习;二是在训练中用不正确的姿势超距离长跑;三是足跟脂肪垫纤维化病变。跳远与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踏跳、中长跑运动员用前脚掌蹬离地面、体操运动员练习弹跳等,都会引起足跟痛、跟骨下脂肪垫充血肿胀、滑囊发炎、滑液增多、囊壁变厚、跟骨骨膜增生,严重者形成跟骨骨刺,骨刺多在跟骨底面结节部的前缘。

(二)症状
患者多数有外伤史,足跟部肿胀,可扩散到踝部,压痛明显,病变部位可根据压痛点来确定,脂肪垫损伤与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足跟中部或偏内侧,跟骨骨膜炎常在足跟偏外侧压痛,跟骨骨刺在脂肪垫前方,跟骨结节前内侧有压痛。伤后足跟疼痛,站立、行走、跑跳时足跟不敢着地,运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严重者跛行,部分患者有跟骨骨刺。
(三)治疗方法
(L)药物治疗。宜养血舒筋、温经止痛,内服当归鸡血藤汤或消肿止痛汤,水煎温服,一日一剂,一日3次:外用八仙道遥汤熏洗惠足或用熨风散做热敷。
(2) 推拿按摩。点按足踝部诸穴,术者一手拇指指端点按附阳、昆仑、仆参、申脉、太溪、大钟、照海、公孙等穴,每穴点按10~20遍。
(四)康复训练
急性期宜休息,症状好转后仍宜减少步行,并在患足鞋内放置海绵垫,减少运动量。


八、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多见于球类、体操、眺跃、举重等项目的运动员等。
半月板是膝关节间的半月形软骨板,内、外两个半月板分别覆盖于胫骨上端两髁关节面上,加深了关节面使股骨和胫骨的内、外餜关节面更相适应。两个半月板前方有膝横韧带相连。内侧半月板两端间距较大,呈C形,边缘与关节囊及内侧副韧带深层相连。外侧半月板两端间距较小,犹如O形,外侧半月板不与外侧副韧带相连。
半月板加深了胫骨平台的关节窝,增强了膝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半屈曲位小腿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时,两块半月板滑动不协调,就会使半月板夹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受到急剧的研磨、捻转而撕裂。
(一)病因
半月板损伤的原因多在运动中膝关节受到扭转外力引起。当膝关节伸直时半月板被股骨髁推挤向前,屈曲时半月板则向后移动。膝关节半屈曲做小腿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时,两侧半月板位于一前一后,若运动时突然半月板来不及滑移,就会使半月板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发生剧烈的研磨,即可引起各种类型的损伤。
(二)症状
多数患者有确切的外伤史,往往是膝关节突然旋转扭伤,或跳起落地时扭伤。半月板损伤牵扯滑膜是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恒定在一侧是半月板损伤的特点;半月板撕裂往往即刻合并滑膜损伤,或半月板移位牵拉滑膜产生剧烈疼痛,尤其以损伤侧明显;韧带和滑膜损伤伴有关节腔积液;关节活动时伤侧可有清脆的响声;患者于活动中突然发生伸直障碍,但常可屈曲,经自己或他人协助将患肢旋转、摇摆后,突然弹响或弹跳,然后即可恢复正常。股四头肌萎缩一般出现在慢性病例中。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急性期可参照重度扭伤处理,冷敷、加压包扎。如有积液可抽出积液,如有“交锁”,必须“解锁”后才能固定。
(2) 手术治疗:如需手术,可切除半月板。但切除半月板应持慎重态度,最好采取传统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措施。
(四)康复训练
半月板损伤后,要根据半月板损伤程度的不同,分阶段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
首先在半月板损伤的早期,康复训练以制动为主,也就是半月板损伤的头几天,一般要休息,适度的休息对于半月板损伤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一般在临床上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
因为膝关节是一个负重关节,如果半月板损伤后还坚持负重行走和其他的一些走路活动,这些都会导致半月板进一步的损伤,使半月板得不到及时的修复,血液和淋巴循环更加形成障碍。
中期以后,康复训练内容要适度地进行调整,适度的制动、休息和运动相结合,才能使半月板逐渐得到修复。
到了后期,一定要逐渐适度增加运动,使半月板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强,从而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九、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又名腰背部肌肉损伤综合征、腰背部纤维织炎,是指腰膜、韧带等组织的慢性损伤,是最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也是运动性损伤中的常见病,不少运动项目中都可发生。
(一)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
(2) 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
(3) 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4) 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例如在训练、比赛或健身后没有及时更换已汗湿的衣裤或立即吹风、冲凉,导致风寒湿邪侵入机体,使肌肉发生纤维变性,导致慢性腰痛。
(二)症状
(I)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2) 患者不能坚持弯腰工作,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骼骨脊后部,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三)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主要用消炎止痛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药及镇痛药治疗。
2. 手术治疗
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3. 其他治疗
(1)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按摩手法和顺序与治疗腰部扭伤的手法基本相同,主要按摩手法为推拿、揉按等,但是按摩时间宜长,力量宜大。强刺激弹拨痛点,以疏通经络、缓解痉挛。
(2) 封闭疗法: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加醋酸强的松或醋酸氢化可的松做痛点封闭,效果良好。
(3)物理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通过声、光、电、热等,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四)康复训练
(1) 要做好准备活动。
(2)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僵坐一小时后要换一个姿势。

(3) 使用硬板软垫床。过软的床垫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木板上加一张
10 厘米厚的软垫。
(4) 腰肌劳损康复训练需要根据病情分阶段、分时间进行。
如果腰肌劳损早期疼痛比较剧烈,腰椎活动明显受限,此时应卧床休息,可以进行双下肢的持续抬高或者空蹬自行车等功能锻炼,以缓解腰背部的疼痛。腰肌劳损中后期疼痛明显缓解以后,腰椎前屈、后伸、旋转活动接近正常时,可进行拱桥式、飞燕式等腰背肌功能锻炼。具体做法是五点支撑拱桥式和三点支撑拱桥式。双足、双肘关节和头作为5个支撑点,将臀部撑起,称为五点支撑拱桥式。双足、头部作为3个支撑点,双肘关节放于胸前,将臂部撑起,称为三点支撑拱桥式。飞燕式与拱桥式相反,飞燕式主要是俯卧位,以肚脐贴于床面,双手和双脚伸直向后仰,呈现反拱桥式,称为飞燕式锻炼。


十、跟腱炎
(一)病因
跟腱炎多发生于爱好跑跳的运动者。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导致跟腱炎的原因还可能是跟腱附近受了外伤或有感染、运动前身体没活动开或还没有调整好就开始运动。另外,扁平足也会增加跟腱炎发生的风险。
(二)症状
(1)足跟腱内部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跟腱炎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肌腱两端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2)急性期:走路、跑步等运动时,跟腱处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烫。
(3) 慢性期:跟腱疼痛或者僵硬,多发于清晨。走路,尤其是爬山及上楼会感觉跟随疼痛;
慢性跟腱炎多长期且持续存在。跟腱炎的反复发生会导致跟腱纤维断裂,导致力学性能下降,甚至部分患者会产生跟腱自发性断裂,这种情况就非常严重了。
(三)治疗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跟腱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手术自我护理(例如休息、冰敷、服用非处方类镇痛药等)后会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如果没有效果,医生会建议进行其他的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手术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

1. 自救方法
(1)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要逐渐停止下来,运动后做适当的放松活动。
(2) 注意休息,避免负重,合理运动。
(3) 运动时穿合适的鞋子,选择合适运动的频率和场地。
(4) 经常牵拉和加强小腿肌肉训练,在日常运动中逐渐增加登山、爬楼梯项目。如果需要,可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
2. 使用支撑垫
支撑垫可以抬高脚踝,以减少对跟腱的拉伸,还可以在夜间睡眠时使用夹板,以保持跟腱固定。如果病情严重,建议穿步行靴或使用拐杖,以利跟腱修复。
3. 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能使跟腱炎在几周时间内得到痊愈和自我修复,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做手术来切除跟腱周围的炎症组织。
4. 外用药
选用消炎止痛的药物外敷。
(四)康复训练
离心式直膝下降和离心式屈膝下降可作跟腱炎的康复训练手段。
1. 离心式直膝下降
离心式直膝下降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会引发疼痛。此练习可以强化并拉长腓肠肌,注意在重心下降动作中只用受伤的脚来控制。
(1) 左脚单脚站于台阶上,膝盖保持伸直,脚趾在台阶上,足跟悬空,必要时可用手臂帮助保持平衡。
(2) 缓慢地降低左脚跟,感受跟腱与小腿肌肉被牵扯,直到足跟低于台阶平面。
(3) 右脚单脚站于台阶上,用力将身体蹬高回到起始位置。完成预定次数后换另一侧进行。
2.离心式屈膝下降
与离心式屈膝下降不同,离心式屈膝下降锻炼的是比目鱼肌而非腓肠肌,注意在重心下降过程中只用受伤的脚来控制。
(1) 左脚单脚站于台阶上,膝盖屈曲约45°,脚趾在台阶上,足跟悬空,必要时可用手臂帮助保持平衡。
(2)缓慢地降低左脚跟,保持膝盖屈曲,感受跟腱与小腿肌肉被牵扯,直到足跟低于台阶平面。
3) 右脚单脚站于台阶上,用力将身体蹬高回到起始位置。完成预定次数后换另一侧进行。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