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作品赏析】《革命练习曲》

来源:乐天使fun88 时间:2024-11-01
 

【作品简介】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创作背景】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1831年7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作品解析】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