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克服拖延,缓解焦虑。
焦虑是现代人日常体验到的情绪,每个人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拿我来说,接到升旗仪式讲话的任务后,也在焦虑到底应该说点什么。我翻了翻咨询记录,发现同学们会遇到很多种焦虑,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有很多种原因,今天主要说说拖延带来的焦虑。
我经常听到同学说自己有拖延症,“症”这个字一旦出现,往往就和心理疾病有关,所以要澄清一点的是,或许有点拖延行为,但绝对称不上症状。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在网上热传,名称叫《哈佛学生的一天》。拍摄了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的一年级新生John的一天。视频里讲述了John当天共列了多项任务清单:7:00 起床;7:30 吃早餐;8:15完成第一节课的瑞典语作业和列出当日计划;9:00瑞典语课;10:00数学课;11:30午饭;13:00听计算机科学讲座;15:00体能锻炼;18:30晚饭;19:00做一些事情;22:00睡觉。John还订立了今日4个目标:早上冥想规划;保证9个小时睡眠;读50页书;录制本视频。中午12点左右,有一些零碎的时间,John选择编辑视频。19:00这个时间段,他读了点书,写了书评,写完后感觉有点累,决定换件事情做,而他选择放松的方式是做一会儿线性代数。整个充实的一天目标感明确,从每日的任务清单到长远的人生规划,不但做到心里有数,还写在纸上,再落实到行动。看着目标,除了自己做到超级自律,上课还得全神贯注。John从来没有这样的心态:“听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课后还能再学。”John秉承了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同样是24小时,为什么总有人更优秀?因为他们有目标、会规划,自省自律,早睡早起!
也许有同学会说,我们的时间都花在学校里,根本没有自主的时间。我之所以分享John的一天,不是一定要像他这样规划时间,而是要做到有效率,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而不是一直拖延,很多时候拖延成了自我安慰的替罪羊。同样,学习上的拖延一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永远会觉得自己没准备,也永远给自己找理由。
拖延来源于目标设置的不合理。很多时候,事情(比如学习)是我们自己想做的,目标(比如获得好成绩,考到前多少名)也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但是目标实在太远,实现过程太长,大脑和身体经常不听使唤,偷懒,拖延就产生了。美国心理学家,也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经想弄清楚狗是怎么得抑郁症的。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笼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棒接通,所以两个笼子的狗都经受了一样的电击。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没有。A笼子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切断电源,而B笼子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当A笼子的狗切断电源时,B笼子也断电了)。后来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来在A笼子里的狗很快便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在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底,呜呜地经受着电击,一动不动。因为在前面的实验中,B笼子的狗已经习得了这样的信念:“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得性无助”。学习目标也是一样,如果设置的目标太大,不符合自身实际,一次次完成不了,没有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那自然就觉得再怎么挣扎和努力都没有用,放弃好了。所以不妨把大目标再分解为一层一层小目标,小目标完成时也是在自我激励。
拖延也来源于管理不好时间。设计好的目标固然重要,可是不去行动,再好的目标也实现不了,这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执行力。在上时间管理课的时候,分享过时间管理四象限的原则。把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划分,可分为四类:重要紧急的事,重要不紧急的事,紧急不重要的事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事。重要紧急的事必须要做好和安排好,但是从长远看来,应该更重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毕竟如果平时不带着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那么它就一定被拖成重要紧急的事,到时候带着焦虑急匆匆的完成,心理压力大,效果也不见得好。在学习上,每天踏踏实实地完成当天的任务最重要。
克服拖延、克服焦虑不是那么容易的,行动过程中应做好心理准备,随时迎接困难和挑战。
最后分享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就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只能照亮脚下这一点点地方,我们怎么才能回到家啊?”老和尚看看小和尚,淡淡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有时候我们会看不清远方的目标,那我们就一点点照亮脚下的路,也许某一天当你回过头的时候,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了。我有时候也会把事情拖到不得已才做,所以让我们一起在当下多做一点事,克服拖延,缓解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