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和掌握13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2.理解和明确13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
3.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提高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步步高》55-59页、157页、195页,了解高考考察的13种修辞
二、进一步熟悉常见修辞了解高考考察的13种修辞
修辞无处不在,最近听到一个女孩子说她的人生目标是“瘦成一道闪电”,我很惊叹,不过又担心她的理想实现后会怎样呢,又有点残酷和惊悚,倒是余光中形容一个人瘦:瘦得像耶稣的胡须。比较有内涵。
有位演员,每当念到下面这句台词“我的眼力比你好一百倍,就是两只苍蝇飞过,我也看得清哪一只公,哪一只母”,他觉得观众的笑声有些刺耳,他怀疑是表达太俗。就改成“我的眼力比你好一百倍,就是两只蝴蝶飞过,我也看得清哪一个是梁山伯,哪一个是祝英台。”修辞用得比较有文化气息。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对以上要求可作如下方面的理解:
1.所谓“常见”,就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2.“正确运用”的含义。这就说明考查修辞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说,修辞方法的考查,不是考名词术语,而是重点考查判断所使修辞方法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篇章)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其命题在本知识点的考查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主要是主观表达题,它侧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修辞格的能力,区分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做这类题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出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句子内容和形式相一致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2)鉴赏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主要在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确题目中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3)作文要求“有文采”。:这是更为开放的考查形式,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修辞的目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语言的锤炼是个硬功,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另外,高考中修辞部分的考查从内容到形式也越来越靠拢生活。
1. 指出下面这首宋词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叠词、设问、借代、拟人
2.比喻
下面几句是否运用了比喻修辞?
(1)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他刚才好像出去了。(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4)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桐等等。
①同类比较。②表示猜度。③表示想象。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下面几句比喻句使用是否恰当?请分析。
(1)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2)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3)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4)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总结使用比喻句注意事项: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点;喻体要通俗、形象;
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3.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请指出下面文句中哪里用了借代,借代了什么。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4. 下面对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波撼岳阳城”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三语言表述题中的修辞考察
1.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2. 面句子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描写,适当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把它改写成排比句。
正当平缓似锦缎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之宽的峡谷。发出了震川虎啸般的声响,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黄色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激起的水珠如钢花四溅,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发出的声响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
3.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个微笑,给人由衷的快乐。关爱是一场秋雨,给人无限的希望。
第一句的宾语可以是手势、热茶、书信、毛衣、牛奶等;第二句的喻体可以是阳光、清泉、火把等
4.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要正确解答此题,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1.运用拟人手法。
2.形式上应为三句话。
3.大致意思应是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
4.如果不是赞扬某物,要注意是否合乎事理。
黑板
你注定一生与粉尘为伴
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
却磨损了自己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
时时为人们发光发热
却耗尽了你自己
四、诗歌鉴赏题中的修辞考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当年凤凰台上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这寄寓着作者的这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一切浮华皆如过眼烟云,而只有自然是永恒的。
(2)“总为浮云能蔽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
“浮云”比喻奸佞小人,“日”比喻帝王。(1分)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2分)
②而自己报国无门的愁苦之情。 (2分)
3.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背景: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1)“相看两不厌”中的“两”指哪两者?
两者指诗人自己和敬亭山。
(2)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修辞考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③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处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刀法”喻“教育方法”;
②“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③“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六 、高考优秀作文巧用修辞
优秀作文(片段)欣赏
思考下列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1.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在生活的大海上搏击,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 比喻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形象
2.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的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让人的心情灰暗、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悦!
排比增强文势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着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反问加强语气
4.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对比彰显差异
5.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一辈子都不能理清它的头绪。
它,就是诚信。 反复:强调突出
6.
唐诗里的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我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唐朝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寒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无畏,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荡气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消弥。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颇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引用化用显示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