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有多“重”?最新数据:也就大约8050亿个太阳吧!
说起间接测量的经典案例,相信不少读者朋友们都会想到曹冲称象。造不了那么大的一杆秤,便化“大”为“小”,让难题迎刃而解。
但如果称重的对象是银河系呢?没有现成的体重秤给这个星系级的“大胖子”称重量,该如何是好呢?
中国科学家给出了对这一难题的最新回应——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黄样副教授等人所在的研究团队,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美国APOGEE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精确测量了距离银河系中心1.6万光年至8.1万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运动速度,绘制出了精确的银河系旋转曲线,并基于此估算出银河系的最新“体重”约为8050亿倍太阳质量。
那么,这一测量结果是如何得到的?

图1 黄石公园上空的银河 (图片来源:Lori Jacobs)
皎皎星河的“体重问题”
我们的银河系从诞生到今天,年长百亿岁。在天文学家眼里,它曾叱咤风云,开疆拓土,逐步成长为宇宙中一个直径足足有20万光年的盘星系“大都市”[1]。
在这其中,太阳就是一颗居住在离银心大约2.6万光年,个头一般,年龄中等,再普通不过的恒星成员。可就是这一“平平无奇的成员”,其质量便能达到约2×1030千克(2000亿亿亿吨)[2],更何况,银河系拥有上千亿颗恒星,总质量之高,测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此外,气体、尘埃等弥散物质以及黑洞等致密天体(这些仅占银河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看不见、摸不着,身份至今仍是谜的暗物质(银河系质量的主导者)等等,更令“称重”难上加难。
如此庞大而又复杂的银河系物质分布,加之我们又身处其中,令“精确测量银河系的总质量”如同天方夜谭一般。至今,人们仍未准确了解银河系的精细结构、大小以及质量分布等。

图 2 银河系的俯视(左)和侧视(右)示意图(图片来源:NASA/JPL)
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为何还要测量银河系质量呢?这是因为,在天文学家眼里,银河系质量实在是太重要了。准确地为银河系“称重”是天文学家无法绕开的一个基本的天体物理问题。精确测量银河系的质量,对于理解银河系是如何形成的、预测未来银河系乃至更广泛的仙女星系的命运,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等基本问题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