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代诗歌必备知识:物象与人物形象
知识图要

一、物象
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与景物形象有所不同,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事物形象,也可以是景物形象。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事物形象,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情志。
(1)抓住描写事物特征的“情状语”,如《苦笋》首联中的“明”“白”。
(2)抓住能够由外在形状体现出的具有内在精神的“情状语”,如《苦笋》颔联中的“苦节”。
(3)抓住诗歌中连接物与人的双关语,如《苦笋》一诗中的“苦节”“战风雨”。
2.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的阅历作答。
很多诗歌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的抒发与其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鉴赏物象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及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3.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物”与“景”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但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与“情”的区别:“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则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自我形象(主观形象),即作者自己;二是他人形象(客观形象),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它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托。每首诗都有自我形象,但不一定有他人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4.古代诗歌必备知识: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道路及其情感
一、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1.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
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是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苏轼。“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古代诗人喜怒哀乐的缘由
喜乐 |
自然 |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春夏秋冬的喜爱 |
人生 |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
国家 |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
悲愤 |
国家 |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
百姓 |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
历史 |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统治者昏庸、壮志未酬等 |
人生 |
不得志,仕途失意 |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
亲人 |
相思不得相见 |
友人 |
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相思担忧 |
二、古诗情感分类及答题术语
情感分类 |
常见术语 |
被贬 |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基本心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活状态 宦海沉浮(仕途数起数落。如辛弃疾、白居易、苏轼) |
[别人]仕途不顺——生活状态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无人理会)——感叹奸臣当道、小人得志、贤愚不分(皇帝是非不分) |
[社会]忧国忧民(担心国家和人民) |
思乡 |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情感 漂泊羁旅——状态 [别人、社会]思乡怀人之情 |
惜春 |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社会]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挽留之意;惜春(惋惜)之情、伤春(悲伤)之情 |
送别 |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友人]惜别、留恋之情;称赞;感谢;友情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友人未离开:叮嘱(嘱咐友人记得做一些事情);宽慰(安慰,虽然分开,但是不用难过);祝福(多为好友上任);勉励(鼓励) 友人走后:思念之情 |
战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