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培优部仅理解为“成绩好的学生集中起来刷题”的空间,就错过了它最大的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培优部,应当成为学校内部的“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
这一切的共同前提是:培优部不是个体竞争的产物,而是系统增长的试验地。
Part03
我们要建的是“增长型生态”,
而不是“零和型竞争”
从管理逻辑来看,学校可以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行生态:
一种是零和型生态:资源有限、名额固定、内卷盛行,教师之间彼此提防、学生之间暗中竞争,一切以“抢跑”为目标,教学成果短期有冲刺,长期陷入疲态。
另一种是增长型生态:机制驱动、成果共享、视野开放,教师共同建构知识、学生共同追求卓越,课堂可以被打通,课程可以被创造,人才可以被主动激发。
培优部最核心的使命,不是培出多少状元,而是试炼出一套真正能够实现“正增长”的教育生态模型。
Part04
如何让“小地方”产生“外溢效应”
如果说培优部是一块“小地方”,那么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更在于它能否有效辐射、带动、复制、转化。
这需要学校在结构上做出以下设计:
1. 机制联动:让好的结构“走出去”
通过教师轮岗、课改共建、联合教研等形式,把培优部探索出的课程设计、课堂模式与评价机制向学科组、年级组推进。
2. 制度引导:让优秀教师“想留下”也“能扩散”
通过科研积分、课题支持、优绩返还等制度,保障创新机制的激励性与延续性,让参与培优的教师与实践者能够持续发挥创造力,并愿意带动他人。
3. 文化提炼:让成长逻辑成为“学校共识”
将拔尖教育中所形成的目标观、学习观、人才观,转化为全校教师和管理者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从“个别拔尖”到“群体跃升”。
Part05
留给校长与管理者的三个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能被正面回应,一所学校的发展,才真正有了动力系统。
Part06
发展从不靠撒胡椒面,
而靠一个真正点燃的“引擎”
一块小地方,点燃一所学校的未来。
国家靠特区试错而起,企业靠创新板块突破而变,学校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制度特区”。
培优部不是一个班型,而是一种能力结构、制度机制、文化生态的浓缩表达。
未来五年,特别是县域中学,谁能真正建成并运营好这块“小地方”,谁就有可能率先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