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推荐阅读】学校发展的引擎从来都是一块“小地方”

来源:创新人才培养部 时间:2025-05-08
 

在一所学校的整体发展中,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推动真正跃迁的,从来不是全面铺开的大动作,而是极少数机制先进、资源聚集、理念领先的“小地方”。

正如国家改革开放并非从所有地区同时起步,而是先由深圳等“特区”试水突破;学校的发展也从来不靠“撒胡椒面”,而要靠那一处可以先行探索、释放可能性的制度“飞地”。

在当下的教育格局中,最有条件承载这一使命的,正是——培优部。


Part01

发展的逻辑,从来都不是平均推进


从全球城市发展史来看,增长从来不具普遍性。往往只是少数几个港口城市、商贸枢纽,在某个历史节点率先爆发,进而吸引人才、资本、制度机制的持续聚集,最终形成“增长引擎”。

一所中学的发展也是一样。

不是所有班级、所有教师、所有区域都能同时跃迁。

而是要从一个局部——教学目标清晰、资源高度聚焦、师生关系紧密的“小地方”——先跑出增量,建立范式,然后逐步扩散。

这个“先发增长极”,正是培优部存在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聚焦拔尖学生的阵地,更是学校教学理念与治理逻辑的试验场、生成场、辐射场。


Part02

培优部不是成绩集训区,

而是制度孵化区


当我们把培优部仅理解为“成绩好的学生集中起来刷题”的空间,就错过了它最大的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培优部,应当成为学校内部的“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

  • 在教学层面,它是教学理念与课堂范式的试验场,先行探索“深度学习”“自主探究”“跨学科课程”等;

  • 在教研层面,它是跨组协同与项目共创的孵化地,推动“问题导向”与“成果驱动”的教研机制;

  • 在育人层面,它是学生目标管理、生涯发展、学术志趣等非考试能力的成长平台;

  • 在管理层面,它是结构灵活、决策透明、反馈快速的治理样板,是从“控制型班级管理”向“赋能型组织治理”的转型样本。

这一切的共同前提是:培优部不是个体竞争的产物,而是系统增长的试验地。


Part03

我们要建的是“增长型生态”,

而不是“零和型竞争”


从管理逻辑来看,学校可以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行生态:

一种是零和型生态:资源有限、名额固定、内卷盛行,教师之间彼此提防、学生之间暗中竞争,一切以“抢跑”为目标,教学成果短期有冲刺,长期陷入疲态。

另一种是增长型生态:机制驱动、成果共享、视野开放,教师共同建构知识、学生共同追求卓越,课堂可以被打通,课程可以被创造,人才可以被主动激发。

培优部最核心的使命,不是培出多少状元,而是试炼出一套真正能够实现“正增长”的教育生态模型。


Part04

如何让“小地方”产生“外溢效应”


如果说培优部是一块“小地方”,那么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更在于它能否有效辐射、带动、复制、转化。

这需要学校在结构上做出以下设计:

1. 机制联动:让好的结构“走出去”

通过教师轮岗、课改共建、联合教研等形式,把培优部探索出的课程设计、课堂模式与评价机制向学科组、年级组推进。

2. 制度引导:让优秀教师“想留下”也“能扩散”

通过科研积分、课题支持、优绩返还等制度,保障创新机制的激励性与延续性,让参与培优的教师与实践者能够持续发挥创造力,并愿意带动他人。

3. 文化提炼:让成长逻辑成为“学校共识”

将拔尖教育中所形成的目标观、学习观、人才观,转化为全校教师和管理者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真正实现从“个别拔尖”到“群体跃升”。


Part05

留给校长与管理者的三个问题


  • 我们对培优部的理解,是否仍停留在“好学生、好分数”的层面?

  • 我们是否敢于给予培优部以制度授权、资源支持与探索空间?

  • 我们是否建立了从“局部实践”向“系统跃迁”的机制通道?

如果这些问题能被正面回应,一所学校的发展,才真正有了动力系统。


Part06

发展从不靠撒胡椒面,

而靠一个真正点燃的“引擎”


一块小地方,点燃一所学校的未来。

国家靠特区试错而起,企业靠创新板块突破而变,学校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制度特区”。

培优部不是一个班型,而是一种能力结构、制度机制、文化生态的浓缩表达。

未来五年,特别是县域中学,谁能真正建成并运营好这块“小地方”,谁就有可能率先跃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