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推荐阅读】强基破格背后:中学能否构建真正服务学科特长的“双休生态”?

来源:创新人才培养部 时间:2025-05-08
 

2025年,一则“数学145分可破格进985”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强基计划,一项面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国家级选拔机制,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中大幅推行“单科破格”政策,尤其在数学、物理等学科表现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另一个教育改革关键词正在悄然落地:高中双休制度。学生多了一天自由支配时间,家长多了一分焦虑,学校则陷入了“时间释放了,目标在哪里”的新困境。

但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教育议题放在一起,就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国家顶层设计开始强调“学科特长”,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否具备“服务拔尖”的能力?双休制度能否成为构建“学科深耕生态”的突破口?


Part01

单科破格,

是强基计划的一次明确“转向”


在过去,高考的基本逻辑是“平均主义”:每一分都重要,每一科都不能拖后腿。

但今年的强基政策打破了这一逻辑。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强基计划中,有十余所高校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开设了明确的“单科破格入围”机制。例如:

  • 中南大学:数学≥145分,第一志愿报考数学类专业者可直接入围;

  • 西北工业大学:数学≥145分且总分进入分省招生计划5倍内,破格考核;

  • 中山大学:数学≥140或物理满分,视为优先考核资格;

  •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化学/物理满分可特批入围……

图片

这一轮“破格”改革背后,是国家层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重新定义:

不是只要高分,而是需要深度。不是全面优秀,而是要有特长。

而且,这些政策不是给“超级全优生”设计的,而是给那些在某一学科上,具有显著潜能的学生开放的。

这背后隐含的,是一个政策转向:允许“偏才”被看见,鼓励“专才”被培养。


Part02

时间释放了,但空间结构没动:

双休遇冷的尴尬现实


强基政策改革在“人才出口”处开了一道口子,但在“中学入口”这一端,我们能接得住吗?

从2024年起,多个地区开始大力推行高中“双休”制度——学生周末休息两天成为政策明文规定,严禁学校违规补课。但一线反馈并不理想:

  • 学生“空了”,却不会用;

  • 家长“慌了”,开始找家教;

  • 学校“躲了”,避免违规,不敢主动设计提升路径;

  • “双休”变成“无效时间”,甚至“信息茧房”。

归根结底是因为:虽然放了假,但没有新生态承接这一天自由时间。

而此时,强基计划正好从“需求端”提供了突破方向。

国家明确鼓励:你可以不是什么都优秀,但你在某一学科上特别突出,我就给你入围机会,甚至为你设计专门路径。

问题是——学生在哪练出这份“特别”?在哪一所学校,哪一个周末,哪一个下午?


Part03

“双休+破格”不是两项政策,

是一次协同突围的机会


从系统视角看,“双休制度”与“强基破格”本质上是两套原本独立的政策,但它们之间存在天然的互补机制。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它们如何彼此“对位”:

维度一:学生学习状态的结构变化

  • 双休制度释放了时间空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掌控周末的可能性;

  • 强基计划则明确方向,让那些在某一学科具备潜力的学生有了具体目标(如数学145、物理满分);

  • 结合起来:双休变成了“可用的拔尖时间”,而不是简单的放空或无序补课。

维度二:家长教育焦虑的转化路径

  • 双休本身引发家长焦虑:担心孩子浪费时间,害怕竞争失衡;

  • 强基破格提供了“目标式学习”的抓手:不是全面“鸡娃”,而是精准发力;

  • 结合起来:周末时间不再只是“要不要补课”,而是“能不能找到孩子真正擅长的那一科去深耕”。

维度三:学校教学策略的重构机会

  • 双休倒逼学校转型,不能再用“时间堆叠”作为提分手段;

  • 强基破格反向推动“拔尖教学”机制建设,需要学校识别、支持特长生;

  • 结合起来:学校应当建立“特长导向下的双休课程群”或“研修机制”,真正服务人才选拔的新逻辑。

这不是巧合,这是一次基础教育与高等选拔之间的信号协同。


Part04

关键问题来了:

中学能否构建真正服务学科特长的“双休生态”?


我们必须承认,现有学校大多仍以统一教学为核心逻辑,“拔尖”更多靠自生自灭。

但强基政策对中学提出了明确挑战:

你能否在制度合法、教学合理的前提下,为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学生,构建一个支持成长的周末结构?

我们建议具备培优条件的中学,探索建设“双休拔尖生态模型”,主要包含三方面:

1. 时间分配结构的再设计

  • 双休不应全给娱乐和补觉,应划出一部分为“特长学科研习时间”;

  • 每周2小时结构化研讨(如“数理讨论班”、“破格研究室”);

  • 每月设立一次“模拟校测演练”或“学术成果展示”。

2. 分层分科资源组织

  • 不是补课班,而是以“破格门槛”为目标建立结构化支持组;

  • 数学145冲刺、物理97+研修、化学建模任务组;

  • 引入高校校友、线上MOOC、竞赛资源等联合资源。

3. 教学评价机制的同步配套

  • 不用高频考试来评价“特长小组”;

  • 改用“项目呈现+校测类题目+问题解决能力”评价;

  • 鼓励学生做科研小课题、写一篇解题综述、设计一套实验方案。

这三者叠加,才是真正为“破格目标”服务的“双休生态”。


Part05

从“偏才”到“人才”,

强基与双休正好是两个接头口


中国的教育曾经强调“全才”,后来强调“应试”,现在,终于又开始正视“偏才”这个群体的合理性。

而最适合这些偏才的,正是强基计划。

但政策只是门口的信号牌,真正能走到门内的,是那些在时间结构中被保护、在学科系统中被激发的学生。

如果说“单科破格”是强基给学生打开的一道门,那“双休生态”就是中学能不能给他们递上梯子的问题。

图片



Part06

放开了时间,别再关着空间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双休”和“破格”政策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少上几节课,或者多一个入围机会。

它们的深意在于:国家在问基础教育,你能不能为真正的拔尖学生留出一条长坡厚雪的道路?




现在,时间放开了,政策也松动了。

那你,准备好了吗?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