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推荐阅读】2025年拔尖人才教育研究会强基计划报考指南

来源:创新人才培养部 时间:2025-05-08
 

Part01

为什么要关注强基计划?


1. 国家战略需求

“强基计划”是为服务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需求而设计的招生改革,旨在系统性地重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这一计划面向基础学科兴趣浓厚、综合素质优秀的考生,强调长期学术兴趣和科研潜力。与常规统招不同,强基计划在统一高考之外设置校内测试、多维评价等环节,选拔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生。

2. 主要区别对比

与高考普通批次相比,强基计划“多考一次”,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校测(笔试+面试)环节;与学科竞赛升学相比,它不再专属奥赛金牌生,多所高校2025年已收紧竞赛破格政策,更看重高考成绩和校测表现。家长常问:“报考强基计划吃亏吗?” 实际上考生既可填报常规志愿,也可报名强基计划。若强基未录取,高考成绩仍可用于正常录取,不会因此失去常规高考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被强基计划录取后,只能就读该校该专业,无法再更换学校或转专业,因此决定报考前要理性评估自身兴趣与实力。


Part02

2025年政策变化全解读(对比2024)


1. 招生专业结构变化

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了多项交叉学科和前沿专业方向,招生专业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要。许多“双一流”高校在原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新增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材料、生物工程等热门专业或方向。例如北航新增“量子信息”、“空天材料”等专业方向,北理工新增机器人、微电子、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图3(附录)展示了各招生专业门类与对应的重要高中选科组合,其中数学、物理、化学类专业普遍要求选修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总体看,专业类别不再局限于传统基础学科,而是向交叉学科和战略新兴领域倾斜。

2. 单科破格机制普及趋势

2024年,只有少数高校(如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试行单科成绩破格入围政策。2025年这一机制大范围推广,多所高校加入,例如天津大学、华中科大、中国农大等新增数学或物理单科破格要求。常见规则如:数学成绩≥145分即可在分省名单中破格入围一定倍数范围内;部分高校也提出物理满分或化学98%分数线等单科门槛。这意味着数学、物理、化学等单科成绩将更重要,有条件的考生可重点冲刺。图1(附录)整理了部分高校单科加权倍数及计算公式,反映各校加权科目与权重差异。总体看,未来单科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政策性倾斜,但大多数学校仍需高考总成绩配合。

3. “复交南”模式扩展

继2022年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首批试点之后,2025年更多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将强基计划校测提前到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这一模式下,只要完成报名审核,所有考生均可参加校测初试,无须达到高考分数门槛。初试(笔试)一般安排在6月中旬(如北航在6月12日左右),成绩仅用于复试资格,之后举行复试(面试+体测,大约6月20日)。最终录取综合成绩中校测成绩占比显著提高(如北航是高考85%、校测15%)。这一模式优点是给更多考生参与机会,尤其对学科特长突出但高考偏弱者有利;风险是校测难度往往大幅增高,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4. 竞赛政策收紧与未来动向

2025年,多所高校取消了对五大学科奥赛金银牌获得者的破格优惠。例如北航、大连理工、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不再为奥赛二等奖及以上选手保留特殊破格资格 ,意味着高考成绩在选拔中更加重要。业内分析认为:顶尖高校(如清华、北大)可能继续保留破格政策,但进一步收紧条件(仅限金牌或要求达标高考成绩),地方强校则倾向全面取消竞赛破格、强化高考权重。此举旨在防止强基计划成为“竞赛生专属通道”、引导学生和家长回归兴趣导向,兼顾公平与需求。总体来看,未来强基计划选拔将更侧重高考与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基础学科人才。


Part03

选拔流程与模式详解


1. 普通模式 vs “复交南”模式

传统强基模式以高考成绩为初筛标准,考生必须达到一定分数线才能进入校测;校测一般在高考后进行,高考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占比通常不低于85%。而“复交南”模式不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 ,所有通过报名审核的考生均可参加初试。初试后依据笔试成绩筛选复试名单,再结合高考成绩按综合公式录取。简单来说,前者先高考后测试、高考分数权重大;后者先测试后高考、更加突出校测成绩。根据考生特点和志愿策略选择适合的报名院校。

2. 校测内容分解

校测通常分为笔试、面试、体测三个环节。笔试主要考查学科基础和逻辑思维,题型深度高于高考试卷;面试则随机抽签进行,多以学科兴趣、创新潜能及综合素质为考察重点;部分学校还设置体育或体能测试。高考结束后,学校按招生计划和入围倍数范围(普通模式约4-6倍)确定笔试资格名单,笔试后遴选复试,最后综合排序录取。需要注意,“入围≠录取”:每个专业最终录取人数远低于入围人数,往往会出现“压线陪跑”情况。以往数据显示,强基计划录取比例极低,例如2020年全国报考约30万、录取约6000人,最终录取不到2% ,竞争非常激烈。考生入围后仍要经历更高难度的校测环节,家长和考生务必抱持谨慎态度。


Part04

强基专业选择全解析


  • 专业类别与选科建议: 强基招生专业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海洋、人文社科等大类。理科类别专业通常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等主科选修(详见图3附录示意)。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类、工程力学等专业都建议选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药学等专业则建议增加生物科目。文史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主要参考语文、历史科目。考生应根据自己高中的选课情况(新高考地区)和兴趣特长对号入座,避免基础科目不符合报考要求。

  • 新兴/热门/高性价比专业: 与传统基础专业相比,2025年新增专业多为交叉与应用领域,如集成电路与电子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飞行器制造、材料科学等。这些方向符合国家“卡脖子”技术需求,前景广阔,但竞争也更激烈。热门专业(如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高分子材料)在部分高校往往录取分数较高,需要超高分数的考生才能匹配。相比之下,一些基础学科依然具有成本效益高的优势:例如数学、物理等专业生源稳定,专业资源丰富,培养体系成熟,且深造路径广泛。选专业时既要看专业热门程度,更要结合个人兴趣和长远职业规划,避免盲目跟风。

  • 软科评级+限选科组合建议: 从软科专业排名角度看,不同高校优势专业不尽相同(见附录表格)。理科强基生如果选理科方向,可关注顶尖高校数学、物理、计算机、化学等A+学科;文科背景的考生则可考虑北大中文、哲学,清华中文等A+专业。例如,北京大学要求选物理+化学,其A+级强基专业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而不限科目的北大文史方向A+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法学、哲学等。考生应结合自身选科条件与兴趣,对标心仪高校的招生专业排名和选科要求,合理搭配志愿。附录中表格(图2)整理了部分高校不同选科条件下的热门专业与评级,供参考选择。


Part05

研究会特别建议:分层策略路径推荐


针对不同类型考生,我们给出差异化建议:

  • 学科型考生: 这类学生在某一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表现突出,常参加竞赛但奖项尚可。他们应坚持自己的学科兴趣,在保留竞赛准备的同时,认真准备高考和校测。可优先考虑目标高校在该学科上的优势专业和“复交南”模式院校(如清华、北大、北航等),同时备选985高校如南开、天津、东南等的强基项目。对冲顶尖校和985强基可同时进行,既争取冲刺名校,也不放弃可能性更大的985强基。建议备考节奏:高三全年注重基础学科复习和探究课题,5-6月集中训练校测题型模拟,熟悉专业面试流程。

  • 非竞赛高分考生: 此类考生高考成绩优异(位于省级前1‰以上),但无奥赛背景。他们可利用自身分数优势选报强基计划。建议聚焦高性价比专业(如数学、计算机、物理交叉领域)和新兴战略专业(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同时锁定目标高校。在是否冲击清北的问题上:若高考成绩特别拔尖,可以勇敢冲击清北强基;若略低于清北线,拔尖人才教育研究会建议坚定选择清北强基“双保险”,灵活报考。校测准备方面,高分考生应补强学科思维训练(参加夏令营或学科竞赛训练营)并同步准备校测初试题库,时间表可参考以下:高一高二阶段打好学科基础、参加综合素质培养活动;高三上半年完成高考复习同时加强校测模拟练习;高考后立即进入校测专项冲刺(笔试、面试、体测各环节准备)。

  • 竞赛未奖考生: 这些学生具备一定学科潜力,参加过省赛或国赛选拔,但未获得奖牌。他们可利用强基计划作为补充途径。建议首先分析目标学科在各校的招生取向和竞赛政策;部分985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对竞赛奖励要求不那么苛刻,可作为优选。 同时,可把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等其他渠道结合。路径上,可优先报考对竞赛成绩要求较低或“复交南”模式的院校,扩大录取机会。复交南模式院校的校测准备要提早介入:关注报名时间(一般4月下旬),报名后即开始笔试专项训练。我们建议制定详细时间表:2-4月完善报名材料并进行模拟笔试;5-6月强化学科面试和体能训练;参加学校组织的初试、复试。


Part06

附录工具包


图一:单科加权系数:整理了部分高校强基计划加权科目与倍数及入围成绩公式,见下表:

图片

图二:专业评级+选科建议:下表列举了部分高校不同选科要求下的优势专业评级示例(参考2024软科排名):

图片

图三:专业分类与选科要求:整理了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学科门类和对应重要高中学科(含选科要求):

图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