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推荐阅读】学生的失败有两种,一种值得庆祝

来源: 时间:2025-05-30
 

先说个故事。

上次学校里搞数学周,一个高一学生非要做“高考数学命题特征分析”。光听这题目就知道,他肯定没写过一篇完整论文。

结果也很快印证了我的猜测。

一周后,论文没交,提纲也没头没尾,脸色比成绩单还惨白,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不适合搞研究”。

我没急着说教,而是笑着说:“你这个失败,我挺喜欢的”。

他一脸懵逼,我接着说:“这是你成长路上特别重要的一种失败——试探式失败”。


一、失败分两种,一种值得鼓励,一种得打住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很多失败。但别一股脑全否定,其实失败是有“分级”的。

1. 第一种,是试探式失败

比如:

  • 一个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十的学生,主动挑战某个竞赛内容,结果一轮游,回来人都蔫了;

  • 在新课学习中的同学,硬着头皮挑战压轴题,错得离谱,但在过程中第一次认真看懂了题设的语言陷阱;

  • 有同学自发组织班会讲数学解题方法,结果讲到一半词穷,尴尬收场。

这些失败不是因为“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他们试图站得更高,结果摔下来了。但没关系,因为那代表他愿意站起来,迈出一步。

2. 第二种,是常规执行失败

  • 作业每次都要催三遍,最后凑一堆答案糊弄交上来;

  • 上课注意力涣散,老师提问永远“刚没听清”;

  • 月考后发现自己错了十道选择题,理由统一是“没仔细看题”;

  • 一道物理实验题,反复强调过好几次注意事项,结果该漏的还是漏。

这种失败,不是探索,而是懒;不是突破,而是习惯性地放弃质量。

说白了,这类失败是在舒适区里翻车,翻得非常没有技术含量。


二、试探式失败,是“认知升级”的信号

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不失败,就说明你还没走到难处”。

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才,有时候不看他成功过几次,而看他敢不敢失败,愿不愿意失败。

尤其是那些带着主动性、好奇心、挑战欲的失败,常常是下一个能力跃迁的起点。

很多后来考上清北的学生,初期都经历过“碰壁”:

  • 有人高一就写学科随笔,满篇语病但写得认真,后来成为年级唯一一个在省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

  • 有人每次物理课下都追着老师问超纲知识,起初一问三不知,结果半年后成为奥赛集训队成员;

  • 还有人模拟考试试着用不同解题策略写题,失败了几次后,思路更通透,速度也更快。

这些过程可能会被老师点名、被同学笑话,但反而是他们“走出模板”的关键一跃。


三、而常规执行失败,正在悄悄偷走未来

我们现在的课堂,有时候是“高强度管理+低标准执行”的矛盾现场。

学生日常犯的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对细节没有敬畏感,对任务没有执行力。

常见症状如下:

  • 写错字不愿改,数学单位忘写,语文作文主题跑题;

  • 小测总是粗心,成绩一塌糊涂,但错题分析永远停留在“我太大意了”;

  • 笔记本上没有重点标记,只有机械抄写,考试时一点都调不动内容。

这种失败不刺激、不痛苦、不剧烈,但最致命。

它让一个原本聪明、能学的学生,在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里,逐渐错过了成为“拔尖生”的可能性。


四、你在鼓励哪一种失败?

我们得承认一个教育悖论:

我们常常鼓励了该打住的失败,却压抑了该鼓励的失败。

比如:

  • 一个学生写了篇完全跳出模板的作文,被老师批了个“离题”,他再也不敢写出边界;

  • 一个学生挑战压轴题,错得彻底,被同桌笑话“你又装X”,他之后再也不碰那页;

  • 而那个上课偷偷抄答案、作业永远靠拍照的人,却因为考试擦线过了而被“默许”。

我们必须要分清:

不是所有失败都是坏事,但如果你长期在“低质量失败”中打滚,就别怪自己停滞不前。


五、我们需要“高质量失败”的生态

一个真正拔尖的人,是靠一次次高质量的试错、翻车、复盘、再试,才爬上更高层的。

他一定摔过跤,只是摔得有意义。

所以:

  • 如果你是老师,请分清学生的失败类型。别一味批评,也别全盘鼓励。

  • 如果你是家长,别光看成绩单。看一看孩子在哪些地方敢试,在哪些地方总在滑。

  • 如果你是学生,记住一句话:失败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开始了真正的学习。

而真正的灾难,是你始终不敢失败,始终不肯认真地失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