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故事。 上次学校里搞数学周,一个高一学生非要做“高考数学命题特征分析”。光听这题目就知道,他肯定没写过一篇完整论文。 结果也很快印证了我的猜测。 一周后,论文没交,提纲也没头没尾,脸色比成绩单还惨白,跑来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不适合搞研究”。 我没急着说教,而是笑着说:“你这个失败,我挺喜欢的”。 他一脸懵逼,我接着说:“这是你成长路上特别重要的一种失败——试探式失败”。
一、失败分两种,一种值得鼓励,一种得打住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很多失败。但别一股脑全否定,其实失败是有“分级”的。 1. 第一种,是试探式失败 比如: 这些失败不是因为“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他们试图站得更高,结果摔下来了。但没关系,因为那代表他愿意站起来,迈出一步。 2. 第二种,是常规执行失败 这种失败,不是探索,而是懒;不是突破,而是习惯性地放弃质量。 说白了,这类失败是在舒适区里翻车,翻得非常没有技术含量。
二、试探式失败,是“认知升级”的信号 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不失败,就说明你还没走到难处”。 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才,有时候不看他成功过几次,而看他敢不敢失败,愿不愿意失败。 尤其是那些带着主动性、好奇心、挑战欲的失败,常常是下一个能力跃迁的起点。 很多后来考上清北的学生,初期都经历过“碰壁”: 这些过程可能会被老师点名、被同学笑话,但反而是他们“走出模板”的关键一跃。
三、而常规执行失败,正在悄悄偷走未来 我们现在的课堂,有时候是“高强度管理+低标准执行”的矛盾现场。 学生日常犯的错,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对细节没有敬畏感,对任务没有执行力。 常见症状如下: 这种失败不刺激、不痛苦、不剧烈,但最致命。 它让一个原本聪明、能学的学生,在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里,逐渐错过了成为“拔尖生”的可能性。
四、你在鼓励哪一种失败? 我们得承认一个教育悖论: 我们常常鼓励了该打住的失败,却压抑了该鼓励的失败。 比如: 我们必须要分清: 不是所有失败都是坏事,但如果你长期在“低质量失败”中打滚,就别怪自己停滞不前。
五、我们需要“高质量失败”的生态 一个真正拔尖的人,是靠一次次高质量的试错、翻车、复盘、再试,才爬上更高层的。 他一定摔过跤,只是摔得有意义。 所以: 而真正的灾难,是你始终不敢失败,始终不肯认真地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