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推荐阅读】2025年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召开

来源:教务处 时间:2025-06-21
 

2025年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召开

近日,教育部召开2025年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示范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要抓实“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解决好“小眼镜”“小胖墩”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提升校外治理水平,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要提升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水平,巩固规范管理年工作成效,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保障师生安全,织密扎牢校园安全防护网,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提升书记、校长素质能力,加强理论政策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履职尽责能力。要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忠实履职尽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座谈会上,学员代表和相关司局就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学员代表80余人参加座谈。

 

人工智能赋能,让教育更精彩

——数字教育发展与评价平行会议观察

“智能时代,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范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治理体系?”5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数字教育发展与评价”平行会议举行,中国教科院院长李永智一开场就开宗明义抛出了这个问题。

会议上,中外嘉宾为数字技术如何推动教育发展与评价贡献真知灼见。

  趋势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我的父母一定要在手机上安装某购物软件,他们从上面买到了物美价廉的橙子。”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分享的一段经历,让不少参会者会心点头。

“购物平台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户也能买遍全球,推动了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那么数字教育平台也必然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曹培杰表示。

从多国嘉宾的主旨报告中,可以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伊朗于2024年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文件,在推动治理、夯实科研基础以及教育、卫生、安全、环境、文化等领域起到关键促进作用;在斯洛文尼亚,研究发现90%的教师知道人工智能,并有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改变教育……

“我们看到,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克服学习难点,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课堂、改进教学。”经合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副主任斯蒂芬·文森特-兰克林表示,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与学。

  应变

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分享探索经验。

Mad for AI,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为人工智能而疯狂’,这是我们面向高中生开展的人工智能兴趣班。”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菲利普·玛尼亚介绍,西班牙通过在中学开展兴趣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等,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让数据为每一个不可预见的成长赋能。”湖北省教科院副院长王一凡介绍,湖北省推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改革,构建了旨在支持个体顺性发展、学校效能提升与区域系统协同的综合性评价网络。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介绍,2024年,浙江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成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学校还通过出版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材、培训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师资等方式,让课程真正落地。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局长杨珺则带来区域经验。南山区从素养筑基、教学变革、生态汇创、机制护航四方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规模化普及。

现场聆听,教育科技企业洋葱学园负责人王斌有所领悟:AI赋能教育评价的关键不是考什么,而是如何让每个孩子被看见。”

  聚力

“磁悬浮列车为什么可以悬浮?”视频中,学生向人工智能助手提问后,很快得到了答案。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展教学。”李永智说。会上发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原型,让人眼前一亮。

该原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研发项目支持,中国教科院牵头,科大讯飞、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依托国产大模型开发。

集多方合力形成的成果不止于此。会上,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GDEI)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是由中国教科院研制推出的综合性评价指数,评估各国数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此次成立委员会,意味着该指数相关研究有了更强大的智囊团。

中国教科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副所长祝新宇说:“此次大会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2025基于多模态证据评价,国家更多、指标更全,将为智能时代的全球数字教育变革提供有力参考。”

 

 

 

 

教师须理性审思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机遇和风险

如今,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正广泛渗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引发深刻变革,教育领域的智能化改革也相应发生。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1]。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上好每一堂课,把课堂时间变成培育人才的“黄金时间”,是每一位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现实困境: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风险透视

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更新迭代。人类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种种风险和挑战,教育领域亦是如此。

首先,技术遮蔽可能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本体价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积累知识,也要培养能力、提升“德性”、完善人格。人工智能的介入的确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但从目前来看,其优势更显现于提供技术层面的知识输送,而在培育学生情感素养、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若是对其过于依赖,容易导致工具理性膨胀,把课堂变成制造“考试机器”的“技术秀场”,从而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此外,教学不应“大包大揽”,成功的教学应该是由“导学”促“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引入让长期以来追求的“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然而,技术越先进,留给人们自主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就越少。在应用各种智能技术时,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易得的学习资源和视觉化的信息灌输,这不仅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世界的权利,还降低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被技术“反向驯化”,自主意识受到侵蚀。

其次,技术依赖可能造成师生关系陷入异化困境。理想的师生关系强调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间关系。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后显现出明显的“师者特质”,这使得“教”与“学”的角色定位变得模糊不清,师生关系日益陷入“异化困境”。“机师”在知识传播、学情分析、课堂评估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角色失语”,导致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主导地位面临较大挑战。相较于年长的教师,学生对智能技术有着更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师生地位的“错位”甚至“颠倒”。当“数字符号间的互动”成为课堂常态,学生们沉浸于人工智能创造的虚拟化、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而无暇顾及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时,人工智能便成为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最大障碍。具身交往的缺乏,情感沟通的阻滞,致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疏离。

再者,“人机协同”面临潜在的应用危机。人机协同教学在调动学生参与感和延展感方面可谓是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潜在危机也步步逼近在场个体。首先,被智能技术摆置的教师面临技术应用短板。资本裹挟下的智能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五花八门的智能产品让缺乏智能技术认知和应用能力的教师感到压力倍增,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如何让技术“为我所用”,稍有不慎就会在技术创新的“围堵”与“碾压”中落伍,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其次,虚实相接的教学情境容易消解个体真实感知。虚拟世界只能作为真实世界的补充物,而非替代品。学生作为具身存在,若是仅通过虚拟空间中投射的数字影像来感知世界,而不是亲身体验真实世界,将使其对传统意义上的“事实”失去辨别力。最后,技术限度制约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课堂“大显身手”的同时需要采集学生行为、表情、生理等数据,其中某些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一旦泄露出去会对学生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悲剧。并且,智能技术存在明显的“算法偏见”[2],容易导致教学主体做出缺乏科学性的决策。

应对之道: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以上风险的存在绝非意味着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是“你死我活”“你输我赢”的关系。相反,“共生共存”“共进共赢”才是未来两者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教育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要想重塑人工智能助推的课堂教学生态,需要从认知、队伍、技术、规制几个维度出发,打出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双向奔赴”。

首先,深化认知引领,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人类主体性的自我消解是人工智能之于教育最为深远的负面隐忧[3]。只有深化对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才可能正确应对人与技术内在的紧张关系,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一方面,要突破“技术至上”的狭隘思维。技术只是工具,人才是核心。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和“能”,关键在于“人”这个主体。一味夸大人工智能的优势,不加节制的依附性运用,极有可能引发能力退化、脱离学生等“副作用”。另一方面,要摒弃“技术无用”的偏执观念。教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教师要正视人工智能引发的角色位移。积极适应从单一“教书匠”到“学业规划师”“心理辅导师”等多种角色的转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强化人性发展需求,弥补“机师”无法给予学生情感支持的缺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人机协同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其次,加强队伍建设,培育人机协同课堂教学的“精锐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主体,教师理应勇当教学智能化改革的“排头兵”。教师智能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深度。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人工智能还是个“听着耳熟,用起来却很陌生”的新鲜事物。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海啸”,提升智能素养,化身人机协同课堂里的“领航者”,对于教师而言已是“燃眉之急”。学校要加大支持教师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力度,助力教师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智能化改革的时代潮流。例如,建立系统性、动态化、分层式的培训体系,赋能教师深度研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从对人工智能望而却步的陌生者,转变成并肩前行的携手者;与DeepSeek等前沿模型开展合作,加快本地化部署应用,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人工智能使用通道,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应用场景;建立人工智能融合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模式,对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及时给予大力表彰。

再次,依托技术支撑,加快教学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DeepSeek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面对课堂教学这一特殊场景时,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国产大模型之所以如此“聪明”,离不开“投喂”给它们的数据语料。然而,现存的教学类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且结构化程度较低,难以达到人工智能教学化应用的标准和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学类资源数据库建设,对现有教学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和分类,进一步提升教学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化程度,从而确保作为教学人工智能的训练语料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需求与供给数据的高度契合。面对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种种短板,高校院所、相关企业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尤其要将“育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嵌入教学人工智能的算法之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量身打造”出真正契合本土学情和教学需求的智能产品。此外,学校需立足实际,有计划性地引进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适配课堂教学的智能技术。同时,成立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服务中心,为校内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智能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深度。

最后,建立规制保障,引导“人工智能+教学”持续健康发展。“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人工智能虽精通“十八般武艺”,但也暗藏诸多弊端。面对这把技术“双刃剑”,我们唯有未雨绸缪,主动出击,通过制度牢笼有效遏制人工智能“野性狂奔”,才能保障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向善而行”,使之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强劲“引擎”。当下,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2025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将“人工智能立法研究”列为重点任务,而且国务院也已将人工智能法草案连续两年纳入立法计划,但聚焦教育领域的专项法律尚未成型。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引发的风险却呈现日益加剧之势,这表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已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此外,为切实保障现有的智能技术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脱轨”“跑满格”,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尽快制定并发布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应用规范,明确人工智能在备课、授课、辅导等多种场景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人工智能工具的操作步骤、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教师愿用、会用、善用人工智能开展课堂教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