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推荐阅读】高标准困境下的拔尖生培养策略

来源: 时间:2025-06-25
 

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写作业写了一半就撕掉,说“不行,我重来”;

成绩不错,却不敢报竞赛,不敢发言,不敢当组长;

做题时步步精算,不允许自己出现一点点错误;

总是说:“我再等等,我还没准备好。

表面看起来,他是那个“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孩子;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他并不轻松。他谨慎、压抑、自我攻击;一旦出现差错,就会陷入否定和崩溃。

我们在拔尖生培养中,习惯把“高标准”视为动力,却很少注意到:高标准如果变成“无法出错”的心理设限,反而会阻碍一个学生的成长。


Part01

不是不上进,

而是不敢失败


在拔尖班中,有一类学生最容易被误判:

他们看起来拖延、逃避、挑剔、不服输;

实际上,他们只是不敢接受“做得不够好”这件事。

这类学生的内在逻辑是:“我如果做得不够完美,就不值得被肯定”。

他们不是懒,也不是不懂方法,而是内在驱动逻辑出现了偏差:把自我价值等同于结果表现。

于是,他们形成了一种心理模式:

凡事都要“准备好”才敢开始;

一旦发现“做不到最好”,就会选择放弃;

为了不出错,宁可不上场。

你以为他们是在磨蹭,其实他们是在与“自我价值感”搏斗。


Part02

学校常见的培养误区


在教育现场,我们常见三个误区:

误区一:“他已经很优秀了,不需要心理支持”

事实是:拔尖生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崩得突然。

他们习惯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习惯压抑情绪,直到积压成压倒性的内耗。

误区二:“他对自己要求高,是优点”

这种要求如果建立在恐惧之上,那不是优点,而是随时可能变成枷锁的紧箍咒。

我们需要判断:这个标准,是源自兴趣,还是源自焦虑?

误区三:“适当加压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适当的挑战确实必要,但如果没有安全感作为底层支撑,加压只会摧毁信心,而非释放潜力。


Part03

拔尖教育需要新的策略视角


如果我们希望拔尖学生不仅走得快,还能走得远,就要调整培养策略的侧重点:

从压强式激励,转向底层心理弹性建设

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支持与复原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策略一:重构“可以出错”的学习环境

拔尖生最怕的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允许自己学错”。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明确释放信号:“可以试错、可以先做不完美的版本”。

可执行建议:

作业设计中加入“草稿提交”“想法试探”“多版本表达”的环节;

在班级文化中设立“勇敢试错奖”“从错误中成长展示”;

用“你这一步已经有进展了”取代“还可以再好一点”。

策略二:培养任务启动力,而非推迟完成度

这类学生最常见的困境是“迟迟不能开始”,往往卡在“再准备一下”中。

可执行建议:

引导学生制定“最小启动动作”(例如:先写标题、先列出提纲);

提出“先完成,再优化”的任务原则;

在导师指导中强调“先有第一次交付,再谈完善”。

策略三:从“高标准期待”转向“稳定价值感”

这类学生自我价值感过度依赖外部成就,容易陷入“一旦失败就一文不值”的心理反应。

可执行建议:

定期组织“非成绩类”反馈(如努力程度、解决策略、坚持力等);

家校沟通中,淡化“你可以更好”,强化“你本身就值得”;

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而非仅看结果对错。

策略四:在课程与活动中嵌入“非完美教育”设计

如果每一次学习任务都只追求“标准答案”“高分评价”,那么学生迟早会学会对未知说“不”。

可执行建议:

引入成长型思维课程(如:失败履历表、自我澄清日志、反思式输出);

利用阅读/影视作品中“不完美英雄”进行班会讨论;

开展“非满分分享会”“差一点就放弃的经历”等学生主讲活动。


Part04

教育的目标,

不是制造“不会出错”的人


真正能走得远的学生,不是那个永远考第一、永远拿满分的“稳定高产者”,而是那个在跌倒后能爬起、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继续出发的人。

我们想培养的拔尖人才,不是精致却脆弱的瓷器,而是温润、有韧性、有自我理解与恢复力的生命个体。

所以,请允许他们不完美,甚至允许他们走走停停、偶尔迷茫。

这不是堕落,而是成长真正的样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