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以及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等,这些古乐器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器乐音乐内容 古代器乐音乐的历史发展与其社会功能紧密相连,展现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深刻变迁。在原始社会,器乐音乐主要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以及劳动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这些音乐不仅是原始人类表达信仰与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日常生活与集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互动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器乐音乐的功能逐渐扩展。除了在宗教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器乐音乐更多地成为统治者娱乐享受的工具。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脱离原始的朴素性,转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审美需求与权力象征。在器乐制作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进步,乐器逐渐朝着精美豪华的方向演变,其规模也日益扩大。例如,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乐队,展现了2400多年前的“钟鼓”乐队形态。其中,由65枚钟组成的整座编钟,其音域达到5至8个八度,几乎涵盖了12个半音,体现了古代器乐制作在声学与工艺上的高度成就。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古代音乐文化的辉煌,也为研究古代音乐理论与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广陵散》(古琴曲) 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全曲共45段。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公元350年前后经由波斯、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和唢呐等。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改进,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的成员。琵琶的发展便是一个证明。唐代传统直项琵琶与外来的曲项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明、清时期,琵琶形制基本稳定,演奏艺术得到新的飞跃。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格调,传统琵琶乐曲可分为武曲(如《十面埋伏》)、文曲(如《夕阳萧鼓》)和大曲(《如阳春古曲》)。 是一首中国著名的琵琶大曲,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乐曲以独奏形式呈现,其旋律激烈激昂,极具震撼力,生动地刻画了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被大军包围、走投无路的悲壮场景。作为琵琶艺术中的上乘佳作,这首乐曲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尚无定论。然而,根据历史文献的追溯,其渊源可至唐代。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曾提到诗人聆听过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这为研究该曲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尽管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这一记载表明,唐代已有类似题材的琵琶音乐流传,并深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