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88乐天使 | 官方网站

 
 
《严禁背后》---2019年仪征市禁毒征文优秀奖

来源:乐天使fun88 时间:2019-10-25
 

           

乐天使fun88高一(10)班  汤心怡

 

鸦片泛滥、割地赔款、国中之国、烟馆、战争、条约,这一系列象征着丧权辱国的词汇,在“毒品”二字映入眼帘后,自然串联出华夏大地上那段病态屈辱的历史。因而许多年后,再有人问这片土地上的子民:“你们如何看待毒品?”他们皆会敛了神色,语气凝重地回答:“那是‘毒’,是国家严令禁止的‘恶魔’。”

国家“严禁”的背后,意味着法律的权威不允许受到任何挑战。2007年,英国人阿克毛在入境安检时被我国海关人员发现其皮包夹层中藏有近4000克毒品,而后被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随后,此人上诉到当地高级人民法院,想用精神病鉴定来逃脱法律制裁,但我国法院依然坚持原判。其间,时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向我国致电,请求撤销对阿克毛的死刑。然而多次交涉中,中方都明确表示:在中国,毒品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是的,在中国,法律即是法律。新中国的“青春”刚刚起步,必须依靠法律震慑奸佞妖邪,不得再让毒品威胁到任何一个公民的生命,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庄严写下:“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我们很幸运,我们的青春因国家的“青春”而被保护,我们也坚信,自此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会在此绿荫下万世安稳。

国家“严禁”的背后,意味着刻骨铭心的国恨家仇不可忘。1840年,以“烟毒”一词为标志,中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禁毒史”。而那一年,也同样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不论哪一个国家受到的毒品危害都不会如中国一般深刻。林则徐说,若任凭鸦片泛滥,二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从来不是危言耸听,甚至早已在那个时代中得到印证。从东北到华北,从华北到江南,敌人用毒品毒化沦陷区国人的身心,让他们沉醉于那轻飘飘的醉生梦死中,然后于其意外之时达到自己侵占中国的目的。百姓不务农织,无钱纳税,却心甘情愿倾家荡产从敌国手中换取片刻“安乐”;官僚无心公事,无从治理,每日搜刮百姓贪赃枉法只为将白花花的银子扔给敌人以求“欢愉”;兵士无神而立,身销似骨,在对面的火药枪炮下不堪一击宛如蝼蚁……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被毒品烙上不可磨灭的惨烈印记,提醒着新一代的我们“禁毒不力则必国家亡”,提醒着我们一百多年前因为毒品我们不能说话、不能抬头,正是这种巨大的耻辱感致使中国人骨子里对毒品的绝对“零容忍”。

国家“严禁”的背后,意味着世代传承的文化思想不可改。事实证明,语言可以影响到人的思维,从而影响这群人的习惯。而中文可能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毒品称作“毒”的语言。英语世界中称毒品为“麻醉剂”,法语称毒品为“药物”,日语称毒品为“麻药”……这些中性的称呼与中文的负面评价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导致中外各国对于“毒品”的认知不同,而认知不同深刻反映了中外在“禁毒”方面的天差地别。这是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灵魂层面的抵触,哪怕是才至花季的我们在看到这个词时,也会下意识地建立起心理防线,避而远之。这种思想将随着一系列新型毒品的到来,日益深入人心。这些被西方人称为“药”的东西,已被中国打上“毒”的标签,永世不得翻身。

新时代的我们,受着法律的护航,载着历史的文书,承着文明的喻诲,永远不会揭下“毒”这一字上血红的禁封,永远不会忘记毒品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带来的伤害,永远将抵制毒品融入我们的血液中。于历史长河的尘埃中,就着法律的明光,伴着心中长青的信念,将自己的青春握于自己手中,举起长矛直击罂粟背后的幻影,捍卫我们的天空、我们的时代、我们脚下的土地,将“白色瘟疫”一步步地变为不再重演的历史。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青春无毒,华夏自强”,不只是几句口号,它们凝聚了千万条生命经受的考验,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不散钟声……

         (指导老师:周建芸)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Baidu
sogou